◎比如说有一人已开悟明心(未眼见佛性),舍寿后不小心生到了天界。因天界的时间相对于地球很长,当这个人从天界再回到地球人间时,人间已过了末法时期的一万年,此时人间已没有佛法,那这个原来曾开悟明心的人,难道说需要长时间等到 弥勒佛出世时才能再遇到佛法,才能再开悟吗?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七次人天往返证解脱果亦不能实现。究竟如何,请亲教师慈悲开示。(20-3)
答:《大智度论》说:【辟支佛有二种:一名独觉,二名因缘觉。……独觉者,是人今世成道,自觉不从他闻,是名独觉辟支迦佛。独觉辟支迦佛有二种:一、本是学人在人中生,是时无佛,佛法灭,是须陀洹已满七生,不应第八生,自得成道。是人不名佛,不名阿罗汉,名为小辟支迦佛,与阿罗汉无异,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阿罗汉者。大辟支佛亦于一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或有三十一相,或三十、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胜,于诸深法中总相别相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如是相名为大辟支迦佛,以是为异。】(CBETA,T25,no.1509,p.191,b5-18)
以上论文,是就解脱果而说:若佛世时有初果人,此人经历至第七生,应该要满证解脱果、证有余涅槃了,可是在他的第七生,佛法已经在人间灭亡了,这个时候因为他前世所熏习的无漏法种已经成熟,即使他没有听闻佛法,仍然可以证得和阿罗汉一样的果位;但是若以最后一世来观察,他并没有老师,因此不称他是阿罗汉,而称他为“辟支佛”(辟支迦佛)。从这里可以知道,初果以上的修行人,即使不再有听闻佛法的机会,至迟七返人天,照样可以证有余涅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初果人一定会知道该怎么修行,若有人主张“理悟与实修”是两回事,必是未见道者)。但是他已无法为人传授解脱道正法,因为那时人的根器已经不信受解脱道与佛菩提道了。
至于已明心而不退失的修行人,他们在解脱果方面,至少都有初果的证量,因此即使诞生于没有佛法的人间,仍然可以延续往世解脱道的修证。除此之外,能够明心的修行人,一定都发过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一定都受过菩萨戒。由于有愿力和菩萨戒体的缘故,能够世世常得值遇诸佛菩萨,听闻大乘佛法,不可能出生在没有佛法的地方,除非另有愿力的因素。所以,不需要担心这个问题。
如果您仍然担心出生于没有佛法的地方,应当发愿“常随佛学”,这是 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之一;只要您很坚定恳切的发了这个愿,并且常常记得它,由于有愿力和念力引导的缘故,必定能够生生世世,出生在有大乘佛法的国度。
◎《真实如来藏》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复有不可知执受,譬如有人死已,或生人间或生鬼道,其意识对前世尸骨毫无所知,亦无执受。然有另一不可知执受之心,因前世尸骨所葬坟墓毁坏,为树根所侵,彼心便对前世之子孙起诸横逆,欲其尸骨受妥善处理。其前世子孙若未警觉处理,便继续施殃,直至尸骨获妥善处理为止。彼人以其不可知执受而对前世子孙施殃时,其意识对此完全无所觉知,名不可知执受。”请问:
1.如来藏既然离见闻觉知,从不作主,从不于六尘起心动念,而如来藏的“知”也只是了知七转识的心行,为何其不可知执受要“留恋”、“照顾”尸骨,且施殃于前世子孙?
2.现今之人死后多实行火化。当火化时,尸骨受到最严重的损坏,为何此时如来藏的不可知执受却并不施殃于前世子孙?(20-4)
答:《成唯识论》中云:【阿赖耶识因缘力故,自体生时,内变为种及有根身,外变为器,即以所变为自所缘,行相仗之而得起故。】(CBETA,T31,no.1585,p.10,a17-20)各各有情之阿赖耶识所变现现在与过去之有根身,皆为阿赖耶识之所缘,祂缘于有根身之行相极为微细难可了知,故称为不可知。阿赖耶识这样缘于有根身之行相,从无始以来皆不生起我见与我执,由于染污末那识以阿赖耶识之无漏有为功德法内执为我,此我执极为坚固难坏;因此,如果过去世仍为阿赖耶识所缘之尸骨受到外力严重毁坏,末那识之思心所即能够引起如来藏对于过去世之子孙以施殃而引其注意。这是由于染污末那识之我执烦恼所引起的,如来藏了知末那识之心行故,并非如来藏之不可知执受功能留恋尸骨。此种不可知执受的法,乃是相对于意识没有种智的缘故而说不可知,初地菩萨证得一分道种智以后,对于末那识遍缘一切法、默容一切法已有初分证知,因此对于地上菩萨而言,此不可知执受不全然为不可知。
尸骨火化的作业,如果子孙未经往生者同意而为之,则往生者仍然会生起瞋心;若经往生者同意而将尸骨火化以后,有根身四大之体性已经被火焚而完全转换,已与转入后世之阿赖耶识及意根不相应,末那识缘于阿赖耶识所缘之我执比较不能生起作用,因此往生以后尸骨火化对于子孙与自身都有好处。但是阿赖耶识心体别有微细运作,会使有情受诸苦乐,与意根之思心所无关,此非初地住地心菩萨之所能知,要满心之后才能知之,已实证故;谓阿赖耶识有其自身之五遍行心所,此等心所,会主动使所熏、所造业之种子流注,令有情受诸苦乐果报或净业果报,不须相待于意根之思心所等法来配合实现。而如来藏实现如是业报,以及对往世尚未坏尽之尸骨未受妥善照顾而对往世子孙施殃时,并非犹如七识心王之起心动念一般去作,并无五别境心所法的运作,也无贪瞋……等染污心所的运作,而是犹如明镜显现色尘像却不起分别一般去直接运作;这是藏识自身的功能差别,但这是已入地菩萨之随顺佛性境界方能了知的种智内容。
如是第八识心之五遍行运作,即是有情众生及三贤位菩萨第八识之不可知执受;诸地亦都有不可知执受,随其分证果位渐高而渐次减少藏识的不可知执受,直至佛地才断尽如是不可知执受。至于此等苦乐果报之转易,亦由阿赖耶识之五遍行心所而现行,但是想要转易它,却须由意根与意识之修行配合才能完成之,不是二地未满心前之意根与意识所能转易之,唯除证得犹如光影之现观;但这已是二地满心菩萨所知所证,非二地住地心菩萨之所能知。其中密意虽不能为人明说、隐说,也不许举例说明,但可以说明的是:这是阿赖耶识心体的自性,也是诸地菩萨随顺佛性的智慧功德所在,非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眼见佛性菩萨所能臆想而知,至于二乘无学圣人欲知此法者,要待一大阿僧只劫以后进入二地满心位时方知。
诸佛的八识心王一一都能与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等心所法相应者,其故亦皆在此,都在于具足证知阿赖耶识的一切种子(功能差别)所致,非等觉菩萨所能臆测,但由无生法忍智慧而能少分了知之;然而其中密意之丝毫,乃至等觉菩萨亦不敢加以略说,更非三贤菩萨思惟之所能知,是故行者不论是否已经明心、乃至见性,都不应以思惟方式企图了知,更不应因为思惟不得之故而轻易否定上位菩萨所说法,否则必障道业乃至引生重大后报。
修行人了知梦境的虚妄,所以不随梦境而起善恶心行;在与外五尘连接的世间也一样,有修证的人视世界五尘犹如梦境而不受影响;但不论梦境与现实境界,对意识来讲,其实都是现量境界,都不是比量境界。不知不证这个道理的人,单靠意识心的思惟而想要了知这个道理,就会成为比量境界了。从这一点来说,学人当可更加证明意识心于梦中与清醒位所分别者确实都是内相分境,皆是自心如来藏所现之法。
若于即将睡醒的阶段,由于比较剧烈之触尘受到意根末那识之作意,意识于未现起相对应之身识了别的情况下,于梦境中所分别之该触尘现量境,当然就会配合梦境相分的快速变动而做出和清醒位时一样的分别而作应变。而所谓非量,纯粹是意识心虚妄想像构思而得,所以这三法是有所差别的。
◎成佛以后仍要受报吗?末学从法鼓山的网站看到圣严法师对此问题做肯定的回答(见圣严法师所著之《学佛群疑》,www.francisleung.com/BuddhaSutra28.htm),但前后有些矛盾,因“受报”与“示现”是两回事。唯依过去熏习所得知见,后身菩萨于人间成佛时,其第八识的所有种子均已完全转为清净无漏,烦恼与所知障断尽,理应已完全偿还宿债,因此释迦牟尼佛在人间的九难只是一种示现,这能算是受报吗?亦即佛在人间所经历的灾难是刻意将“过去所造的因”故意延至成佛后“受报”,以告诉世人因果不爽之理(此为受报),或故意“改变某些人的见分、记忆或行为”使其对佛行恶,以示因果(此为示现),且佛愿意承受之?若是前者,则成佛前并不须完全偿还业债,此与“佛已断尽二障”似有矛盾;如是后者,则这些对佛行恶之人未来似不应为其谤佛或伤佛的行为受业。怎样的讲法才是对 佛在人间受九难的正确知见?不知经论中有无相关解释?(20-8)
答:《大宝积经》卷二十八:【尔时净无垢宝月王光菩萨摩诃萨言:“世尊!如来昔在毘兰多国,受毘兰若婆罗门请而食麦者,此事云何?”佛言:“善男子!我亦愍念后世众生故现是事,如来实知诸婆罗门居士等请而不供养,而受其请彼处安居。何以故?善男子!彼安居处有五百马,所有食麦施与众僧,令至三月。善男子!彼马悉是大菩萨也,宿殖德本而值恶友,造诸恶业,生畜生中。善男子!彼五百马有调马者,是日藏菩萨,以愿力故生在彼处。善男子!是日藏菩萨,劝五百马发菩提心,为令得脱故生彼处。善男子!以彼善调马主力故,彼五百马皆忆宿命,得菩提心,还得本心。善男子!如来愍念彼五百马故,受彼请,彼处安居;调马人麦与如来食,五百马麦诸弟子食。善男子!彼调马者以马音声调五百马,皆令忏悔劝其发心;复令彼马于佛法中,于三宝所起敬重心。善男子!过三月已,彼五百马舍身生于三十三天,彼在畜生尚得是利,如来尔时为彼说法,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善男子!彼处所有调五百马、防护马者,如来记彼:当得成就自调伏心缘觉之道。善男子!世间无有是可食物,如来食之而有不作微妙味者。善男子!假使如来食于土块瓦石等物,而无不作微妙味食。善男子!如来所食皆作上味,无有世间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食之物而可比者。何以故?以如来得味中上味,得食上味,得大丈夫诸相好等。善男子!汝今应当如是正取:如来所食悉微妙味,无有可比。善男子!阿难比丘怜愍我故而作是言:‘云何如来生转轮圣王家,舍王位出家而能食麦?’如来善知阿难心已,故与一麦,告言:‘阿难!汝当知之,此是何味。’阿难食已,生奇特心,即语我言:‘世尊!我生在王家、长养王家,而未曾得如是上味。’善男子!阿难比丘以彼食味,身心得安,七日不食。善男子!以是事故当知:如来无有业报。然彼居士婆罗门,请诸有德清净比丘不供养者,诸比丘等受请往彼,而不供养示现业报。善男子!汝应当观如来神力,彼婆罗门请佛及僧而不供养,如来记彼不堕恶道。善男子!共佛受请彼处安居五百比丘,于中乃有四十比丘,多有贪心,不能观察不净行故,若得称意微妙食者,悉皆退转;食马麦故不生欲心,过七日已得阿罗汉果。”】(CBETA,T11,no.310,p.156,b13-c27)
圣严法师所答者,乃是参考本缘部经文所说;但是圣严法师当年闭关专心阅读藏经时应已阅读过《大宝积经》,除非他的闭关期中所读的不是经藏,而是像某人所说的只是阅读日本人的著作,那就不能称为读经的闭关,而是长期的休养生息以及增进佛法知识罢了!对于 佛所说“愍念后世众生故现是事,如来实知诸婆罗门居士等请而不供养,而受其请彼处安居”,以及“如来无有业报”,圣严法师既无法信受而说为受报,则其十信位之修行是否已经圆满,对三宝大信是否已经具足,令人不能不怀疑。
阿罗汉们已能在舍寿后永不受报,然而如来乃是福慧两足尊,业障、烦恼障、所知障皆已修除尽净,一切种子究竟清净了;佛的广大福德也圆满具足了,所以才会有三十二种大人相……等,如是福慧两足尊之佛身,何有受报之可言者?但为怜愍众生、教导众生故,示现此等业报,教导众生莫造恶业,也教导菩萨们:尽未来世都不入灭而世世受生行道时,果报都会现前的。菩萨们听了,就懂得畏惧造因,而不是像凡夫众生们一样只是畏惧果报而不畏惧造因;所以佛不是受报,而是示现,其余八种示现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佛授记说:请佛及僧而不供养者,不堕恶道。学人对于表相大师所说若有疑问,应当举示经中佛语,请彼表相大师再做正解,以免误导他人。因为错说佛法误导学人,是有因果的,将来不免受报的。
◎佛在人间的“应化身”与佛菩萨的“千百亿化身”之化身的差别为何?《法华经》中,本师释迦牟尼佛言他在久远劫前即成佛,但为度化众生,已曾在多个世界降生示现成佛及说法。从文意上看,应化身似乎不是“同时存在”于各个世界中。若如此,则佛在各世界示现的应化身应伴随著无垢识,而非只是无垢识所流出而进入众生心中的相分,此讲法正确吗?(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