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答-12
答-12 P167-180
答12:
传圣法师来文:
【若是真悟见性之人,则更不应广学知解,埋没己灵。因刚悟之人,荷担之力弱,容易打失,此物经常不现前,常被习气之所覆盖,故古德亦叹云:于中知有,相续也大难!又云:一念见性一念佛,念念见性念念佛。但,能念念本性现前而念念见性者,自古至今极为希有,千人万人中只得三个五个而已!若论宗门之行履,则唯在息心,无所用心,无所依倚,无所爱乐,无有染著,如是则本心自现。非如地位中之菩萨修法,广求佛法知解,修诸禅定及诸三昧功用,若如此用心者,则与宗门一法背道而驰,绝难相应矣。】
谨答:
大德所以为悟者,正是意识觉知心之离念灵知,所以会有所谓的“容易打失,此物经常不现前,常被习气之所覆盖”之类的言语,倘若所悟得的心经常不能现前,那么这个心必定不是真实不坏之心,不是禅宗所悟的永远都不会打失的真心如来藏;以这种容易打失的觉知心离念境界,又如何能与赵州的开示相印证?有人问佛心,赵州答道:“水上踢球子。”云门则开示:“胡饼。” 平实导师则开示道:“果皮三、两片。”却能使人悟得真心如来藏,大德又如何以这三件古今公案印证?大德这种容易打失又夜夜眠熟就不现前者,一定没有能力显现出真如法性,有时清净却又常常生起染法故。既是经常不能现前,故非真;容易打失,故非如,非本来自己已在的真心。
真正悟得自心如来者,都能够现前领纳自心如来从来不打失、时时刻刻,分分秒秒皆现前而不寐;甚至睡著觉知心断灭而无知时,祂也是一直都在继续运行的,不像大德所说的会打失、会时灭时存。如同天童宏智正觉禅师所说:“一道神光,初不覆藏,超见缘也;是而无是,出情量也,当而无当。岩花之粉兮蜂房成蜜,野草之滋兮麝脐作香;随类三尺一丈六,明明触处露堂堂。”(《宏智禅师广录》卷第二)自心如来何曾打失?何曾不现前?非仅悟后如是,未悟之前已经本然如是矣!倒是大德的意识觉知心经常于打妄想时打失了所悟之“根本无分别智”,于烦恼现起时又被习气所障,使得“根本无分别智”不现前。但是真正悟得自心如来者,以所证之现量境观察到自心如来于六尘,不取不舍、不贪不厌,不兴起我、无我之分别,意识心证得此种自心如来从无分别之真如境界,因此而生起的智慧,才能称为根本无分别智,与大德的不明白是大不相同的。
克勤圜悟禅师也说:“…但请依此,一切不杂,即纯一洞然,无爱憎、离取舍,不分彼我,不作得失,一切法坦然,皆我家不思议处、净妙圆明受用之物尔。须令此心长时现前,不堕沈昏不生聪慧,入平等安闲寂静境界,哪有恶作业缘识情干挠得此本妙光明也!只恐临境界面前都卢忘失,依前纷乱则不堪也。古之修行,亦只以自所证入时中,照了截断尘劳,教活卓卓地,悠久三二十年纯熟,超出生死不为难。著力在行处,不只空高谈说之而已。”(《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十五)
克勤圜悟禅师说:“悟后只要转依自心如来一味一相之清净无我真如法性而行,自能于历缘对境中不夹杂一切烦心琐事,纯依真心一心而住时,心境就洞然无遮,没有爱憎而又离于虚妄之取舍,不分别彼真心与五阴我,也不作得失之分别,于一切法中坦率自然的安住,因为一切法都是我自家真心宝心不思议处、清净圆明妙心所受用之物罢了。悟后觉知心应该依此真心而长时间的现前运作、详细观察,不可堕落在昏沈而不明白法界真理微细之处而不能生起智慧,像这样住入平等安闲寂静的境界中,哪里还会造诸恶作业缘来长养七识染污性而干扰遮覆此自心如来本来自性清净之圆妙光明呢!只恐怕悟后不肯如此修行,所以面临境界考验时就全然忘掉了所应转依的自心如来之真如法性,依然像过去一样的随于境界、随于习气而使意识觉知心纷乱不安的不能堪忍所证之无生、无我、无所得法。古德之修行,也只是以自己所亲证现前观察所得之根本无分别智照了一切境界的虚妄无实,于历缘对境中以此根本无分别智截断五欲六尘之攀缘、贪爱与执著,就这样长养法身慧命历经三十年、二十年而极为纯熟,我见、我执烦恼都不在了,想要超出生死也就不困难了。这事主要还是在于能够著力于意识觉知心如实的习行自心如来之无我真如法性,并不只是空谈高论就可以做到的。”
从 克勤圜悟禅师所说之悟后起修开示中,很明显的告诉天下的禅和们:悟后若意识觉知心不能长时期的现前转依根本无分别智,习气必定导致意识觉知心仍然纷乱而不能堪忍所悟无生之自心如来无所得境界,意识与意根之我执习气未断除故,意识心之心行现起必定随习气而不得自在,刹那刹那的了别皆随于我执习气而分别故;不但是真悟之后不肯用功进修者都是如此,探听明心内容而不是自己参究出来的人更是如此。倘若所悟的内容是意识觉知心之一念不生离念灵知境界,那就一定会误解克勤圜悟禅师所说的话,误认为所悟之真心本性会有不现前的时候;由于自心如来无始以来一向都现前运作、从来不曾打失过,证悟者得能时时起心观照而转依祂,才能成就意识心念念皆能缘于根本无分别智而渐渐伏除我执现行乃至习气种子随眠。
由于习气烦恼属于事修之范围,非于刹那顿悟时所能消除的,《楞严经》中 佛说:“理则顿悟,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所以,已得解脱果的阿罗汉的异熟识中都还会有习气种子存在,刚明心的七住、初果菩萨的解脱果只断了我见,未断我执,怎有可能一悟之下就断除习气种子而成佛?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传圣大德对此应该有所了知才是,不该像世俗未学佛法者一样的不懂。对于法界实相理体如来藏──自心如来阿赖耶识心体──不能明了,由于此不明了及因为不明了所产生的对于实相之疑,随著一念相应、刹那悟入理一心时即可一并销除,顿时证得实相心体所在,真心全体分明显现,此是理证部分。悟后事修的部分,即是指断除思惑与烦恼习气种子随眠,以及断除无始无明过恒河沙数上烦恼:尘沙惑随眠。
烦恼习气种子与尘沙惑无明随眠所产生之因,乃是由于三界之见惑、思惑与尘沙惑的无量劫熏习。想要脱离欲界之系缚,得要先断除或降伏欲界之见惑与思惑(受生于欲界乃是于欲界之法产生我见邪见及我所五欲之贪爱等,并因而著于欲界贪瞋爱慢等烦恼;色界与无色界亦如是,但无欲界我所之贪),才能受生于色界;要脱离色界之系缚,就要断除或降伏色界之见惑与思惑,才能受生于无色界;要脱离无色界之系缚,就要断除无色界之见惑与思惑;若想要断除三界之见惑与思惑而又能不离于三界、以便利益有情者,就要破、除迷于三界实相之所知障──无始无明尘沙惑,方能离三界之系缚而不离于三界利益一切有情。但是烦恼习气种子随眠及尘沙惑无明随眠断除之事修,必须要悟后次第的渐修渐除,非是于刹那顿悟入理所能顿除的,除非大德您已经修完三大阿僧只劫,这一世已是最后身菩萨。
但是大德连明心七住位菩萨的根本无分别智都没有,显然还在具足无明的凡夫位中,连小小的一念无明的见惑都还没有能力打破,何况是打破无始无明?何况是断见惑以后才能断的思惑?更何况是无始无明尘沙惑?当然不可能是最后身菩萨。大德以这种具足凡夫的知见,根本就不懂禅宗宗门之事,而言禅宗之一悟即是佛地,没有阶位可说,岂非如同不懂加减乘除的小儿为人解释微积分在数学上的定位与内容?禅宗悟得很深的祖师们大多能了解此种法理:虽然悟得理一心,生起根本无分别智,但是烦恼习气未能于悟时即刹那顿除;往往要学人于悟后将觉知心的自己,转依自心如来之无我、无分别、于六尘不起念之体性而住而行,以求长养圣胎,避免不能对治烦恼习气之现行而增加自心如来中之觉知心种子染污,以免五阴自我因此而不得解脱。但是往往有错悟学人误将禅师对悟者进修所作之开示,误认为是悟得如来藏以前的觉知心应该这样修行安住,以为这样就可得解脱。所以,只有极少数真悟祖师因为悟后不读经教、不深入观行,或者初悟之时有所不知,或者为了度人的方便,才会说出一悟就是究竟佛的话;悟得很深的祖师,只会说理上一悟即是佛,决不会说事上一悟即是究竟佛。
克勤圜悟禅师多有此类开示于学人者:“既得旨(证真如妙旨)之后,绵绵相续管带,令无间断,长养圣胎;纵逢境界恶缘,能以正知见定力融摄之,打成一片……当平持此心,无我人、无爱憎、无取舍、无得失,渐渐长养三十、二十年,逢顺违境得不退转,到生死之际自然翛然,无诸怖畏,所谓‘理须顿悟,事要渐修’……却须先悟了本来,明见‘即心即佛’正体,离诸妄缘,翛然澄净;然后奉行一切众善,起大悲饶益有情,随所作为皆是平等、无我无著,妙智显发,通彻本体善行,岂不妙哉!”(高雄市安祥禅学会印《圜悟禅师心要》)
绵绵相续管带、长养圣胎者,即是要先以所悟得之根本无分别智为基础,转依根本无分别智所从来之真如法性,然后绵绵密密的于四威仪中观行转依而不间断,于历缘对境中烦恼习气现行时,思惟所悟之自心如来之真如法性──于六尘境无我人、无爱憎、无取舍、无得失──而能够降伏与意识觉知心相应之我执、爱憎、取舍、得失之烦恼习气,乃至断除之。如是以真悟转依真如的正知见慧力无间断的观行融入摄受境界恶缘,历经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的精进修除,我执烦恼习气自然渐渐不起,他人之奉承恭维利诱,或者有恶意毁谤恼害,皆不能使之退转于所悟之菩提心与悟后之正修行。而悟得自心如来者乃是菩萨故,除了自利尚要利他,因此 克勤圜悟禅师劝进一切证悟者悟后还得要奉行一切众善,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助道法,发起大悲心来饶益一切有情;虽然行饶益一切有情之行,但是却以实相般若波罗蜜之平等、无我、无所得的智慧而深入奉行一切众善。
这样的行菩萨行,即是 世尊于《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三百九十所说者:“诸菩萨摩诃萨所有菩提,虽无行处,而诸菩萨摩诃萨(已悟之人)要住布施、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久修令满。……要住空解脱门、无相无愿解脱门,久修令满。要入菩萨正性离生,要住极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久修令满。……要住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久修令满。要住菩萨殊胜神通,成熟有情,严净佛土,久修令满,乃得无上正等菩提。善现!若菩萨摩诃萨修诸善根,未极圆满,终不能得所求无上正等菩提。复次善现!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菩提,应住色本性空,应住受想行识本性空。……应住布施波罗蜜多本性空,应住净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波罗蜜多本性空。……应住极喜地本性空,应住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本性空。……应住一切智本性空,应住道相智、一切相智本性空。……应住一切菩萨摩诃萨行本性空,应住诸佛无上正等菩提本性空。应住一切法本性空,应住一切有情本性空,修诸功德,令圆满已,便证无上正等菩提。善现!是诸法本性空及有情本性空,最极寂静,无有少法能增、能减、能生、能灭、能断、能常、能染、能净、能得果、能现观。善现!当知菩萨摩诃萨依世俗言说施设法,故说修般若波罗蜜多,如实了知本性空已,证得无上正等菩提,非真胜义。何以故?真胜义中无色可得,亦无受想行识可得。……无一切智可得,亦无道相智、一切相智可得,无预流果可得,亦无一来、不还、阿罗汉果、独觉菩提可得;无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可得,亦无诸佛无上正等菩提可得,无行菩萨摩诃萨行者可得,亦无行无上正等菩提者可得。善现!如是诸法皆依世俗言说施设,不依胜义。”
如是般若经文所说者,皆依世俗言说而施设,非真实胜义之理;胜义者,即是诸法实相。诸法即是一切有为法,有为法者乃是指因缘和合所生之法,所谓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及其展转所生之善恶杂染诸法。一切诸法是有为法,有为法之法相是无常相,有生相、住相、变异相及灭相,随著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散坏而灭,没有常住不坏之自体性;于有为法中,常相、不变异相不可得,因此说有为法是无常、是苦、是空,无常、苦、空故无我。一切有为法无我及无我所故,常相及不变异不可得故,因此有为法乃是空相之法。而一切有为法空故无相,既然是空、无相即无愿求,所以空、无相、无愿是有为法之实相;空、无相、无愿所显现者即是于一切法无为,因此一切有为法之实相──诸法实相──即是无为。无为就是无相──无生相、住相、灭相,无为就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无为不是因缘所作之法故。此无为之如实相即是诸法实相,即是胜义;此胜义即是自心如来藏之真如法性,一切有为法皆是由无为(无漏)性之自心如来藏聚集众缘直接或者展转而出生,因此,有为法都是无为性的如来藏中出生;也因此,于一切有为法中必定显示出自心如来藏之无为真如胜义法性。离于无为,有为即不可得故,离于有为则无法证得“无为”故(于无余涅槃位中,自心如来藏不再出生十八界法故不于三界中现行;此际一切有为法灭而不起,没有有为法故无觉知心,则无为法亦不可证得);所以般若系的经典中说:有为性住于无为性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