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2集 六波罗蜜(六)
蔡正礼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上一集我们介绍到〈供养禅波罗蜜〉,我们有说到应该要“乐说定报”。对于生诸禅诸天的这个事情要正确而说,对于智慧所得的三昧,它是如何出生也要正确而说,这样才是“乐说定报”。佛陀也说:“若心放逸了,就要产生恐怖”。知道说自己又落入不好的觉观里面,如果见到邪定,就要为其说它的罪过。
其实所谓的正定,它有所谓的世间正定跟出世间正定。也就是说,世间的正定在世间中,譬如四禅八定就是所谓的世间正定;那有所谓出世间正定,就是对于法界实相的实证,譬如说三三昧或是菩萨所实证的大乘的一实相印,这都属于出世间的三昧,是属于出世间定;所以正定有出世间定跟世间定。也有所谓的邪定。邪定就是说有人认为要修双身法在淫乐的一心之中,专心于受乐的这个境界里面那样子安住,那样就可以成就报身佛的果报,然后就可以即身成佛,这样子就叫作邪定,因为事实上那是属于欲界的淫乐境界,一心享受淫乐只是世间的淫乐艺术,它并不是佛法的实证。所以说对于这样的邪定,我们要知道它是错误的,也要知道那就叫作邪定,它并不是真正的世间正定,更不可能是出世间的正定。有关于这一方面的开示,平实导师有着作《狂密与真密》,请有兴趣的菩萨可以请阅来详细阅读。佛陀说:“还要善化众生,置正定中。”也就是说,对于有一些菩萨不小心受到恶知识的错误教导,而不能安住在正定之中,我们就要以方便善巧令众生安住于正定中;也就是说要教导众生安住于世间的正见,乃至安住于世间的正定,最后能够更进一步来修证、来实证出世间的正定,如果能够这样子修行,能够这样来供养禅波罗蜜,那就是真正在供养六波罗蜜的禅波罗蜜。
接着佛陀继续开示说:“善男子!若有人能净身口意,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于贪瞋痴心不贪乐,不狂不乱,怜愍众生。善能供养父母、师长、和上、长老、耆旧、有德,修不放逸。先语软语不诳众生,能分别说邪道正道及善恶报,常乐寂静出家修道。能以世事用教众生,见学胜己不生妬心,自胜他人不生憍慢,受苦不忧受乐不喜。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般若波罗蜜。”佛陀接着又开示说,若有人能够清净身口意来修种种法的话,这样就符合般若波罗蜜。那我们要说“什么叫作清净身口意呢?”也就是说,清净身口意行它是要修六波罗蜜的一个重要前提。为什么呢?因为所谓的清净身口意行,就是所行的要符合佛法修行的正理,所说的言语也要符合佛法修证的这些道理,乃至心中所思也都是同样的清净,而符合法界实相、符合戒行,这样才能够清净所谓的身口意行!以这样清净的身口意行而符合法界实相,符合佛法的种种戒法,这样来修行才能够称为真正在佛法中修行。而能够供养六波罗蜜,那这里佛陀就有说:“要能够以这样子清净的身口意行,来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也就是说要能够清净身口意行,来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为什么称为供养般若波罗蜜呢?因为所谓的清净身口意,而能够来悉学一切世间事,能够称为般若波罗蜜,那是因为有承认第八识的存在,依于第八识的存在来行来修身口意行,这样才叫作清净身口意行,这样才有可能理解说,为什么这样子称为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为什么就叫作供养般若波罗蜜?因为一切世间之事都由第八识如来藏所出生。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菩萨的修道就是在五明中来成就。五明中最重要的就称为内明,内明的实证就是对于如来藏的实证,实证之后就开始能够有因明。为什么?因为一切的因明逻辑其实就是如来藏的法性,依如来藏的法性而建立,所以说这样子才能够与内明相合;能够与内明相合,才能够称为因明,否则只是逻辑学。可是只有逻辑学而否定了第八识如来藏,那不能称为因明,那他一定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所以说有了内明之后,才能够获得因明;有了因明之后以言语论述来说明这些道理,那就是声明。所以有了内明,有了因明,才能够成就声明;如果没有内明,那不可能有因明,那就也不可能有声明,那样子所说的只是一个诡辩之说,乃至矫乱之说,就不成为声明。
有了内明、因明、声明,事实上菩萨还要成就工巧明。因为工巧明就是世间之事,世间之事就有种种的法相,然后这些法相都不离内明、因明以及声明,所以菩萨也要修学工巧明,能够成就世间的一切工巧。所以世间的工巧,譬如说建筑,为什么能够起造桥梁大楼?因为一切色法有它的法性,而这个法性呢是如来藏所赋予色法的法性,所以就能够起建大楼桥梁。因为色法有种种的法性。有了工巧明之后,还要懂得医方明。因为一切众生的五阴就是由如来藏所出生,乃至山河大地器世间也都是如来藏所出生的,所以说人的各种疾病与医药,都能够相符、能够相应。事实上也因为这是如来藏的法性之一,因此菩萨也可以依于实证如来藏,能够略知医方明。最后菩萨就依于第八识如来藏的法性,能够逐渐修得五明。如果没有如来藏,也没有五明可说。所以能够清净身口意,然后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事实上就是在修学一切种智,只是说有没有那样的智慧来修学而已。所以诸地菩萨在修证他的无生法忍的实证的时候,其实就在利益众生的弘法事业之中利用各种因缘,来悉学一切世间之事,在其中能够现观,最后能够成就诸地无生法忍的智慧。所以说能够清净身口意,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事实上就是菩萨所应修学的,而且要能够以这样的世间之事来教导众生。因为菩萨既然能够从中学得五明,就可以以五明来教导众生逐步去成就,所以这个是菩萨所修之事。
而且能够在修学这些一切世间之事的时候,如果看到有人在世间法上超越自己,心中不生嫉妒之心。因为有些人虽然他不是菩萨,可是在对于世间法中有一些独特的能力,譬如说他懂得工巧,他懂得医方,虽然他不是佛法中的佛弟子,可是他对于如来藏的法性,虽然他不一定相信,可是他一样能够学习
祂的法性;因为这个缘故,有时候他会超越菩萨。菩萨看到这样的众生,心中不会产生嫉妒;这个众生有他的智慧,那菩萨也要跟他学习。可是菩萨学习之后,他对于众生所修学的这些世间之法,他有他独特的见解,能够超越众生,所以菩萨能够知道自己什么地方超越众生,也可以知道自己什么地方不如众生,而在三界中与一切众生同事利行。如果看到自己胜于他人不生憍慢,因为菩萨知道,因为众生有他众生殊胜之处,自己也有自己超越众生之处,不只是在出世间法上,在世间法上菩萨也因为他自己从事种种的事业也可能超越众生。可是超越众生的时候,他不会以此为足;因为菩萨心中所要学习的是诸佛的无上正等正觉,是菩萨心中念念所需要修学的,所以没有达到无上正等正觉之前,哪有什么可以骄傲之处呢!
可是如果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那更没有什么可以骄傲啦!为什么呢?因为无上正等正觉的成就,也都是依于第八识如来藏;而这第八识如来藏,祂是无我之法,祂不会说我证得什么,因为那就是如来藏的法性。所以一切菩萨,即使他超胜于他人,事实上他的心中也不会生起憍慢,他会转依如来藏,就像如来藏那样一般的随顺众生啊!所以不生憍慢。然后如果受苦不生忧恼,如果受乐也不会产生贪爱。为什么呢?因为这一些都是如来藏所出生的法性,依于我们的六根、六尘、六识所出生的法性,所以说这一些都是生灭无常的法性。虽然菩萨受用,可是菩萨不随于种种的境界。菩萨在修学这一些世间之法,其实他也会同时……,因为他所要修学的对象,跟他所要度化的对象有非常非常多,所以说譬如父母、师长、和尚、耆旧、长老等等,这些人都是我们在修菩萨行之中的种种因缘,这些众生经常对于菩萨是有恩德的,所以父母、师长、和尚、耆旧、有德 ,统统都是对于菩萨都有呵护养育之恩的;乃至都在这些有恩之人身上,可以学得非常多的世间法,乃至出世间法。乃至其他种种的贫穷田,一切穷苦的众生,菩萨也会怜悯之。为什么呢?因为有这一些贫穷田的众生,菩萨才能够广植福田,才能够依于众生的渴求行种种的布施,最后成就无量无边的福德跟智慧。所以菩萨对于一切的众生他是怜愍的。
那对于众生中,对自己有恩德的这些众生,菩萨也要特别去供养而去学习。如果能够这样子供养跟学习,那这个人才有可能有了世间的福德智慧。然后以这样子作为基础,他才有可能进一步来修学佛法的正知正见,那这样子,这个菩萨才有修学去实证般若波罗蜜的一个远因。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看这个经文说要供养般若波罗蜜,要熏学一切世间知识,然后怜愍众生,乃至要供养父母、师长;有人说“那为什么供养父母师长?不是世间人就能作的事情吗?为什么这样子可以称为是供养般若波罗蜜呢?”因为能够孝养父母、师长、和尚,其实如果能够这样作的人,表示这个人他是懂得因果的。有了这样子的世间的智慧,而且如法实践的时候就有世间的福德;如果没有这样的世间的智慧,他就不能成就世间的福德。所以要修学佛法,然后来实证佛法,来获得智慧,来证得般若,他一定要先懂得世间孝养父母、师长的这些道理。
有了这样的智慧跟福德之后,他才有可能进一步来修学正法。如果没有这样的福德跟智慧,那他基本上他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也不是有福德的人,那他要来修学正法,来获得般若波罗蜜的实证,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定是先有供养父母、师长、和尚的这样的智慧跟福德之后来作为远因,然后因缘成熟、福德成熟之后,他才有因缘进入正法之中,来听闻正知正见。听闻了正知正见,他所要修所要学的还是不离布施给报恩田,布施给功德田,布施给贫穷田的种种布施之行。乃至于要持戒,能够对于自己的戒行能够清净,能够不犯众生;乃至更精进地依于菩萨戒能够利益众生;乃至要忍辱于一切众生,忍辱一切境界,忍于一切的境界;甚至要精进地去布施、持戒、忍辱;乃至有这样的正见,安住于这样的正见,如法修行而不动摇。所以这些全部都围绕在我们平常生活的一言一行之中。有了这样的远因跟近因,已经进入正法来修学六波罗蜜的近因,而且能够如法来修行之后,这样才逐渐具足了实证般若波罗蜜的远因跟近因。最后到了智慧度的时候,依于善知识教导第八识的道理然后去参禅,最后就有因缘能够实证。这个时候在善知识的教导参禅的正确道理,教导正确的第八识如来藏的道理之后,他就具有实证般若的正因,因为这个时候他就能够知道如来藏的法性是如何,能够在一切时中去参究。
这样的话,有了前面的远因的福德、近因的福德,加上正确熏习般若的正因,他就有因缘来实证般若,这样子才是供养般若波罗蜜的道理。所以佛陀说:“要供养般若波罗蜜,就要从清净身口意行,然后熏学一切世间知识,然后用这个来教导众生,乃至要供养父母、师长……等等”。从这样子的远因一直修到近因,乃至最后依于善知识的般若正见作为正因来实证般若,如果有这样的相貌,这样子才是称为能够供养般若波罗蜜的一个菩萨。所以六度事实上它是彼此相关,而不是能够完全把它--全部把它分解,然后只修一样而不修另外一样。
好,因为今天时间已经到的关系,我们就跟各位菩萨介绍到这边,谢谢各位收看。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