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集 若能了了正见真我,是名解脱
何正珍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继续收看正觉教团所推出电视弘法节目《菩萨正行》系列,今天要谈的题目是:若能了了正见真我,是名解脱。
在上一集中,我们把佛陀为什么要破邪显正?说明了佛陀破邪显正完全是大悲心所行。所以乡愿的心态,只会让邪知、邪见不断地折损众生的法身慧命,让众生只是依着邪见、邪精进而无有出期,这不合菩萨悲愿。
今天我们要为大家进一步说明的是:正见真我和解脱的关系。佛世时许多的外道也是要追求解脱。有外道就主张:“见微尘者,是名解脱。”这是极微外道,他们主张微尘实有,一切法皆由微尘和合而生,微尘是生命的根本,认为只要能够见到微尘就解脱了。如果这样,是否只要拥有高阶的显微镜来看微尘就能解脱了?那么一切阿罗汉虽然断我见、断我执,只要看不到微尘就不得解脱?可是经典明明都记录着,不论是定解脱、慧解脱、俱解脱的阿罗汉,都是已经证得了解脱。所以极微外道的说法,是不如理的。
或有外道主张:“见性异、我异,是名解脱。”表示只要看见了体性与我相异就是解脱。但性和我怎么会相异?例如:水的体性是湿,湿和水要怎么分离呢?外道却主张:“看到了水的湿性和水分离相异,这样就解脱了。”湿性和水是有着不一不异的关系,是无法分开来的。依据他们的主张,也可以推演出:“如果看见五阴的体性和五阴相异,那就解脱了。”但仍然是五阴啊!何况性不能离体,五阴之性不可能离开五阴而独存。这些都是外道为求解脱,而落在虚妄想中。一切有心求道的人,不论是否是佛门中人,总是希望能够早日找到生命的实相;可是总是落在想阴中,施设了种种的方便、想破了头,但都在外门转,找不到入手处。
什么叫作真正的解脱呢?佛陀一点也不拐弯,直说:“若能了了正见‘真我’,是名解脱。”“《优婆塞戒经》卷五”很简单又很有力的一句话!但什么是“我”?佛陀开示:【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大般涅槃经》卷七”明白地说明了,所要了了正见的真我,就是如来藏。也说明众生见不到的原因,是因为从本以来就一直被无量的烦恼所覆,所以不能得见。在要找到真我之前,相对的也要先正确的认知:什么是假我?也就是要能断掉虚妄的我见。
在佛经中谈到“我”时,依前提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指向内涵。就尚未想说要求解脱的人来说,所说的“我”就是依这个五阴认取的我与我所;一切的生活利用追求、工商士农营生,每天打拼的、努力的都是在为满足这个五阴我以及一切的我所;一切的广告行销也都是在增强众生的五欲及种种我所的追求;众生依着这个五蕴身,求财富、求健康、求事业,求情爱等等。所以宗教界就有些所谓的神棍,利用众生欲求不满足的心理,假言说:能够有种种的神灵,或是加持的物品、服饰,或是符咒来笼罩人,大发宗教财。所以我们到有的寺院,可以观察到:四大天王本来是四大护法,有些变相的道场就把他们改成黑、白、黄、红的四大财神爷,鼓励信众要修财神法。本来到寺院是为了脱俗求净,结果寺院却在增益众生世俗的贪爱、求财求利的习气,寺院大发无明财!这样的道场是否是正向三乘菩提的正法道场?立见真章,应当要远离。
要学佛就应当要求正信的道场,去检视他们的法是否合于解脱道和佛菩提道的次第。当要开始学佛了,更必须先正确的认清:以前那个不断在五阴上追求满足的我—或重于色我、或重于觉受的我、或重于种种分别思惟的我乃至处处作主的我—有什么的特性?是常、无常?能否得见道迹?这第一步是最重要的,因为方向一但偏差,则一世的解脱之行将难有希望,更不可能正见真我。这是自己我见的部分,每个人所重会有不同。是否能够值遇到真见道的善知识,是很重要的决定关键,因为疑见、戒禁取见的断除,得依着善知识的教导;自己应该用什么样的法则来修学,也必须要依着善知识的教导;如此才能够正确的认知:是法、非法、正见、邪见,这就是三缚结的断除。这当中还要能够具足次法的知见熏修,整个观行的过程一定都会有盲点,如果能够依止正法教团,就能够少走冤枉路。
在佛世的时候就有个案例:目连尊者他有两个弟子,非常用功专心精进的禅修,但是一直都没有进展!因为要断我见,一定要先有五停心观的定力,观行才能如实迅速,而且能够见道不退。一次的因缘,舍利弗尊者就问目连尊者:“那两个弟子有进展了吗?”目连尊者说:“没有啊!”舍利弗又问:“你教他们怎么修啊!”目连回答说:“一个教他们修不净观、一个教他们修数息观,但他们都停滞在那里,一点都没有办法领悟。”于是舍利弗就问目连尊者说:“那两个弟子出家前是什么种姓?”目连说:“一个是洗衣服的、一个是锻金师。”舍利弗就告诉目连:“那个锻金师,你应该要教他修数息观;那个洗衣服的人,你应该要教他修不净观。因为锻金师他修不净观,是不恰当的,他每天看到的都是非常闪亮的东西;而洗衣服的人修数息观,也是不合宜的,因为他以前每天看到的都是污秽的;所以一个修数息观、一个修不净观,调整过来就能够很迅速的成就。”目连尊者就依着舍利弗的教导,让这两个弟子交换去修学,他们精勤的修学,很快地就证得了阿罗汉的果位。
这就是依止了了义的正法教团的殊胜处,见道者之间和敬无诤,对弟子之间能够相互提携。这一步看似简单,但并不容易!现今佛教界诸多学人聪慧明智,能正断我见、得证初果的可能不是没有,问题出在哪里?一是没有建立起正确解脱道的正知见,所以对于追求的名师无力简择;再者,心中只有名师,认为名师所说的一切都是对的;加上自己生死心不恳切,如水煮青蛙安于现状;再加上名师都以错误的、似是而非的知见来引导众生。譬如有的说:能够一念不生就是开悟。也有名师说: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这一念心,就是真如佛性,明白了这个就开悟了。也有人说:只要放下、不执着,就能够见到真我。或者有的说:要有气动、要有灵动来为见道的证歌。等而下之,以欲界贪爱的满足为究竟,那就更不入流了。这些错误的知见,追随的弟子相信并认真去修,即使他们被自己的上师印可了,但还是落在三界有流中;这种依着偏斜的邪见,就算是日夜精进不懈怠,都是邪精进,永远都是在觉知心中打转,无法脱离三界,更难以开悟解脱。
如果已经在修学了,就声闻乘、缘觉乘修观,那要进一步地认清三界的我。只要是在三界的我都是意识的境界、是生灭变异的法;只要能够在六尘当中去了知,在六尘当中分别,就不可能是真实的法;会变异就是无常,无常必有三苦;所以三界的法,没有一个是真我,真我是恒常不灭的,本来就离苦、离乐才是真实不坏的我。三界内的我,都是意识觉知心所相应的,就是世俗的我,常见外道的我,附佛外道的我,也是佛门里面常见外道所说的我;这个我,是佛在四阿含诸经中极力破斥的。佛说这种我不真实,所以讲五蕴我、六入我、十二处我、十八界我都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在讲一切诸法的空相;也就是说,我们身中的这个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它都是暂时有,不是真实有;它现前是存在,但不是永远存在,也不是永远不坏的我;所以依世间假名为我,体性是无常的,蕴处界全部都是无我,都是虚妄法、因缘所生法。
所以当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时,十八界都要断尽,灭尽了十八界当然更是无我;但是无我而断灭能称为解脱吗?如同有些人主张:“一切法空、毕竟空、无所有。”那是解脱吗?那不就成了断灭空。所以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一定有信受到佛陀所说:“若能了了正见‘真我’,是名解脱。”为了要破掉意识觉知心的我见,最重要的是要能够正见真我—亲证第八识如来藏—才是解脱。阿罗汉入涅槃其实并没有入,因为他十八界灭尽了,就没有阿罗汉的存在,那么是谁入涅槃呢?而他的第八识本来就在涅槃中,也没有入涅槃可说。所以菩萨在正见真我时,可以亲证自己的如来藏不生也不灭,所以思惑还没有断尽,也不必舍寿,就已经住涅槃中了,这就是菩萨不可思议的解脱。
因此解脱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是二乘的解脱道:现前观察确实亲证自己身中的十八界都是虚妄的,把意识否定掉、意根也否定掉;并且明白无余涅槃不是断灭空,有个相对于蕴处界的真我常、恒、不变异,所以阿罗汉能够无有恐怖;那我见断了,加上对佛、法、僧、戒有四不坏信的功德,入于薄地渐修,我执也渐渐的除断,然后才能够把自我消融掉;这就是二乘实证的解脱之道。另外一条就是佛菩提道:佛菩提道就是大乘的法门,由于亲证自己身中的第八识真如心,转依第八识来观察到第八识能生一切法,十八界一切法都是由他所生,遍一切时从来没有间断;又观察到第八识自身是离见闻觉知,从来不作主、从来不思量,无始以来不曾起过一点贪念;从来不念自己,完全是无我性、清净、自在、无染;再由这个第八识反观,我们一切的所行五阴、十二处、十八界、六入诸法,统统都是由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所生,既然是所生之法,一定会有断灭的时候,那么也就是因为这样的反观,就直接断掉了我见与我执,实证了无我。这样的实证无我,也就等于同时证得了二乘的解脱道。
因此,只要否定了真心第一义谛,三乘解脱道都无法成就。有学者主张:“解脱道必归于空,解脱是一种否定的历程。”那就是证明他是在意识上修解脱道,无法认知、信受解脱的实证是证得本来就解脱、本来就清净无染的真心如来藏。如来藏的解脱、无染不是修来的,不是本无而今有,而是每个人本来就具有的解脱性。所以佛陀开示:【真解脱者即是如来。又解脱者,名不空空;空空者,名无所有,无所有者即是外道尼犍子等所计解脱,而是尼犍实无解脱故名空空。真解脱者则不如是,故不空空。不空空者即真解脱。】“《大般涅槃经》卷五”依着意识心自我,是有为有相的法,是因缘和合而成,他不是真实的法,所以是无我性,是空相心。而《般若经》中处处也宣说着:蕴处界无我。但是《般若经》并不是只宣说一切法空、断灭空;它一方面宣说蕴处界及一切有相有为的法皆是虚妄、缘起性空,是属空空,皆没有真实不坏的我;可是在另外一方面,却又处处以实相心而说第一义谛,以第一义谛显说无我性的真我。所以《般若经》是为菩萨说的,菩萨所修学就是要证得这个实相心、般若心,所以在大小《般若经》中有说:菩萨心、不念心、无住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乃至于《心经》、《金刚经》里面都说:菩萨有一个无住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本来就无所住,然后在无所住当中不断地产生其心;由于菩萨证得这个心,所以他才起了般若的智慧。这个无住的心,不是修行以后才无住,是他本来就无住了;所以悟了以后,不是将一个有住的觉知心,变成了一个无住的心。
一个佛子既然走上修行的路,就应当思惟:修行为何事?如果修行的目的是要解脱生死,就应该要探求解脱的真义;如果修行的目的是要求佛菩提,就应该探求佛菩提的真义。要了解什么是外道法?什么是正向三乘菩提的法?一定要弄清楚!这样子,一世的修行才能够功不唐捐。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