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5集 安慧论师未证第八识 正伟老师
视频播放:
 
音频播放:
说明: 播放音频      调整音量     暂停 停止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们:阿弥陀佛!
各位现在所收看的节目,是由佛教正觉同修会为各位准备的“三乘菩提之识蕴真义”,也就是本会 平实导师的著作《识蕴真义》的导读课程。
在前一集的课程中我们说到:由于印度的典籍不太重视历史的时节记录,所以有关安慧论师的生平,我们中国佛教依着 玄奘法师留学印度那烂陀大学所传下来的,认为安慧(Sthiramati)是德慧(Gunamati)的学生,而德慧则是世亲菩萨的学生。德慧与安慧师徒二人,同列于当时印度唯识学的十大论师。
在 玄奘法师翻译护法菩萨的著作《成唯识论》时,本来 玄奘法师想和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四个人,一起将印度的十大论师对于《唯识三十颂》的十部注释分别翻译出来,但是基大师主张:既然都是《唯识三十颂》的注释,不如就以护法菩萨的注释为主,其他的九师注释为辅,然后将十大论师的注释全部揉合在同一部书中,这样子就可以互相比对。所以 玄奘法师与 窥基两个人合力地翻译,并揉合出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一部《成唯识论》的巨著。
书中不但详细地记载了十大论师在唯识种智上的主张,而且在相互的对比之下,也让各别论师的主张有所错误的地方浮现在书里面,所以 基大师就担心,指名道姓会引来后面的麻烦,所以 玄奘法师就采用了 基师的建议,将人名隐去而用有云如何如何(也就是有人说如何如何);可是后来才发现,如果不指名道姓去指出这九大论师的错误之处,则在佛教界中,这一些论师的徒子徒孙们,仍然坚持着错误的思想而继续误导众生。所以后来 基大师知道自己的建议不对,在《唯识述记》里面(也就是在解释《成唯识论》的时候),就记录下这一些有云异说的实际来源,里面提到了不少安慧论师的错误。这一部书在正觉讲堂的课程中,则是安排在增上班的课程,由 平实导师亲自讲授,这一部悟后所应修习的唯识种智的巨作。
好!我们回来讲安慧。由于安慧论师他的本质上是错误小乘的六识论者,他没有能力去实证第七识与第八识,所以就用六识论来解释大乘佛法,因此当人间还有证悟并发起种智的祖师菩萨,像是 戒贤、玄奘的时候,安慧论师的法教只能够迷惑少数的佛弟子,难以广弘传;可是当证悟的祖师们全面性地由印度转生到中国的时候,世间的凡夫无法实证第七识与第八识,就会开始推崇安慧的论著。
在 玄奘法师离开印度以后,开始密宗的大流行,而这一些思想与著作,接下来就主要是传入了中国的西藏佛教,所以近世的学者吕澄曾经说:“安慧书存藏卫,余见称引,鳞爪而已,安慧一家传承更久,故晚唐以后犹得流布西藏,大畅厥宗。”(《安慧三十唯识释略抄》)就是说在 玄奘离开印度之后,安慧的著作才开始大大的兴盛,然后主要是流传到西藏去。所以在 奘师之后的印度佛教与西藏佛教,他们为了要高推安慧论师,就直接说安慧是 世亲菩萨的学生,而且说 世亲有四位最主要的弟子,号称为“四柱弟子”,包括了擅长因明学的陈那,擅长戒律的功德光,善巧于对法论的安慧以及擅长《现观庄严论》的解脱军。
但这种说法很明显是后人假造的,譬如说德光律师,现在西藏佛教,主要就是以他所写成的戒论为标准读本,义净法师在《南海寄归内法传》中,也提到了德光弘传律藏。可是 玄奘法师在《大唐西域记》里面,却记录说这一位德光律师,他的梵名(Gunaprabha)是北印度钵伐多国人,他虽然英杰而弘敏,博物而强识,他住在中印度,一开始学习大乘,没有办法了解大乘的玄奥之处,后来开始读小乘的《毘婆沙论》,心中生起了钦佩仰慕之心,所以就舍弃了大乘而改学小乘,然后造论数十部来破大乘,又造了许多的世俗间的书来责备、驳斥那一些真正的贤哲的论点。
德光在佛经上的研究虽然很久,可是心中的怀疑却没有办法澄清,那个时候,有一位提婆犀那(也就是天军阿罗汉),他有能力常常往来于人间跟兜率陀天,所以德光论师就拜托天军阿罗汉带他去见 弥勒菩萨,来问 弥勒菩萨他心中的问题。天军阿罗汉就带着德光律师跑到了天宫去觐见 弥勒菩萨,结果德光看见了 弥勒菩萨,只是弯腰鞠躬却不肯礼拜,这时候天军阿罗汉就问:“弥勒菩萨是接下来即将下生人间的下一尊佛,你为什么这样子自我贡高不对他礼拜呢?你希望来问 弥勒菩萨问题,可是为什么不肯在他面前低头呢?”德光的回答是:“您很诚心地教诲我,我懂,可是我是受了比丘戒的出家比丘,而 弥勒菩萨他所现出来的是在兜率陀天的天主,不是出家之相,所以如果要我一个出家人对在家人去礼拜,这是不对的。”所以德光三次来往于兜率天,却没有办法解决他心中的疑惑,后来德光再次地要求天军带他去兜率陀天,天军就拒绝了,因为德光论师的我慢实在太重啦!德光一气之下,后来就跑到山林里面去苦修,结果也发起了禅定与神通,可是他因为我慢未除,一生当中终究无法得证、无法见道。
从这一段记录里面,我们可以看出这一位德光律师,根本就不是大乘的根器,甚至不是真正的二乘行者;贡高、傲慢至极,虽然有福报能够见到 弥勒菩萨,却因为 弥勒菩萨身处天宫,现出天王的外相,他就不肯礼拜,不肯去礼拜未来当来下生佛,所以当他的福报用尽了,就再也见不到 弥勒菩萨了。
各位也都知道,世亲菩萨是有名的回小向大的例子,而德光则是舍弃了大乘去改学二乘法,结果现在却传说,说是德光是 世亲的四柱弟子,这样的一个说法可信吗?合理吗?而安慧也是这样子,记录上说安慧最擅长于对法论,也就是小乘的阿毘达磨论典,后来的西藏佛教干脆就说安慧在《俱舍论》上的智慧已经超过了 世亲菩萨,可是《俱舍论》的作者正是 世亲本人,是世亲菩萨整理了二乘法教而写成的第一论典,也是部派中最大的一支部派,说一切有部的根本论,而安慧的后人竟然要高推安慧超过了原作者 世亲,各位可以想一想,这是不是痴人说梦呢?更何况 世亲菩萨自从被哥哥 无著菩萨度化回小向大,知道了自己以前所写作的五百部二乘论典,例如最重要的《俱舍论》,这一些小乘论典的内容根本无法和大乘菩提相较,所以 世亲菩萨后来将全部的时间,都用在著作大乘论典,又是五百部,因此就被人家称为千部论师。
世亲菩萨本人尚且舍弃变吐的东西,结果安慧却捡起了 世亲所变吐物,然后还说自己超过了 世亲。世亲菩萨是大乘法中的龙象,后人却硬是把二乘法里面的论师,像是功德光,把他冠成是 世亲的得意弟子,然后再说安慧超过了 世亲。各位看看,这是不是颠倒至极呢?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玄奘法师与 基大师在《成唯识论》以及《述记》当中所说的内容,与 平实导师所说的完全一致,安慧论师宗于小乘正量部的谬论,根本是以错误的二乘六识论的见解,拿来毁谤大乘佛法的八识正见。
在教材的256页中,平实导师说到在《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卷第2,安慧自己亦云:“……色等五境界及法界一分。受想行蕴即法界一分。识蕴即七识界,谓眼等六识界及意界。”此处论文中安慧之意为:受想行蕴即是心所法,摄属整体法界中之一分。识蕴即是十八界中之七识界,即是眼等六识界及意根一界,是故安慧在此论中所说的识蕴中,亦不含摄阿赖耶识也!(《识蕴真义》,佛教正觉同修会,页256-257。)那么,为什么安慧在这个地方却又不把第八阿赖耶识含摄在识蕴里面呢?为什么他的著作前后颠倒呢?有两种可能:
第一、因为安慧本来就认为只有六个识,第七意根也归摄于六识心中,所以没有什么实质的第七识存在,更何况是第八识?安慧认为既然没有第八识,所以就不需要特别把一个不存在的东西拿出来讲,所以安慧主张:“六识摄属意处,意根即是前六识、即是识蕴。”这样子也就够了。
第二种可能:所有大乘诸经论中都说,在六个识(识蕴)以外,尚有第七意根与第八阿赖耶识实存。所以安慧害怕被人家说成他不承认第七、第八识,那么就会失去这个大乘论师的地位,所以就依文解义,不能说阿赖耶识摄归于识蕴之中。
在西藏佛教里面有关于安慧的传说,也露出了马脚。传说 世亲菩萨在念诵《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时候(或者说九十九万般若时),梁上有一只鸽子常常在那边听他念诵,并且常常低下头表示恭敬于法,不久这一只鸽子死了,因为这个福德牠转生为人身,变成了一个南印度旃陀罗的儿子,取名叫安慧。这个孩子长大后就问他的母亲:“世亲论师在哪里?我要去拜见他。”当然,双亲大吃一惊,四处打听之后,他的父母就带着安慧来到那烂陀寺找到了 世亲菩萨,并且将当时七岁大的安慧供养给 世亲作为小沙弥。有一次小安慧拿到了一把豆子,他看到了供奉在寺中的度母像,想说要供养度母,可是当他把豆子放在度母像前,豆子就滚到地上被老鼠咬走了,就这样子一次又一次,全部的豆子都被老鼠咬走了,于是他哭了起来,这个时候度母就忽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安慰说:“孩子别哭了,从此以后你会永远得到我的加持。”后来安慧的智慧变得益发的广大,特别是在论述“阿毘达磨”诸论时尤为出名。
以上的传说虽然美丽,但毕竟只是传说,我们不妨来检验看看。安慧前世如果是三恶道中的鸽子,听闻 世亲诵《般若经》而转生为人,各位菩萨还记得吗?佛在诸经中的开示,一般的众生由三恶道转生为人后,尚需经过五百生的盲聋瘖哑,这是过去恶业的花报,也是为了改变自己的恶业习气,显然鸽子下一世直接变安慧,这并不符合佛经论上所说。可是这一段传说也有它合理之处,若是安慧因为得到了菩萨特别的加持而速得成就五根具足的人,也是有可能的,可是因为自己的福报仍然是不够的,所以出生于低贱种姓的旃陀罗之家,而于正法中福德不足,所以就只能够在二乘的相似法上得到胜解;因此他的一生坚持六识论,即使是承袭了 世亲菩萨的表相法脉,仍然无法实证第八阿赖耶识,甚至连第七识也无法实证,还得继续在未来无量生中累积了足够的正法中的福德,累积了正确的知见,消除了自己多生以来的恶习气,还要累积了与真善知识的善因缘,才有可能依靠善知识的帮助而得证第八识如来藏。
明白了以上有关于识蕴的法义,我们就可以再来看另外一本教材《八、九识并存的过失》第六十六:杨先生等人认为“亲证阿赖耶识时,仍非是开悟的人;以阿赖耶识之‘真如心体’为证悟之目标,必须亲证阿赖耶识‘所依’之心体真如,方是证悟。”(《学佛之心态》,佛教正觉同修会,页261。)那么我们就只须要用前面说过的知见,很容易就看出这个说法的错谬之处。前面我们讲到 弥勒菩萨所说的“识树”,第八阿赖耶识是诸识的种子依,祂并不在这个识树当中,如果说阿赖耶识还需要另外再依一个因缘之上的因缘,种子背后的种子,那就彻底违背了 世尊在诸经教中的开示,并且还会出现无穷的过失。
今天时间关系,就先为各位介绍到这边。谢谢大家!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