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集 如何看到自己的嗔习?
何正珍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欢迎大家收看“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这集要和大家略谈的是:如何看到自己的瞋习?
一般人在发脾气的时候,会显现出各种不同的相貌。如果这样的脾气是具有毁灭性的,那他这样的脾气发起来,他心中的想法是希望对方能够完全的消失,他再也不用看到他;所以这是一种非常毁灭性的瞋习。那另外一种呢?是他看到这个人、这件事让他非常生气,而这种生气呢是他只想远离,不要再看到他,但是不会发生毁灭性的行为;这种算是中等的瞋。还有一种是比较不严重,但也是瞋,就是他会发起很大的脾气来,也会产生辱骂,可是呢他不会想要这个人离开他;就好像一般人在家里看到夫妻两个人吵架,吵得非常凶,但虽然吵得非常凶,也不会想要把对方赶离自己的这一个家。
我们在看到人生气的时候,常常会有哪一些的原因造成他的生气?会生气,就是因为心里面对这一个境界相起了分别心。一般来说,这个分别心的起行,就是他对这一个境界相是有所着;或者是他本来是非常贪爱这个境界相,或者他对于这件事情他心里有一个目标,认为应该要达到什么样的一个程度;种种只要是与他心中所想的相违的,于是他就不高兴了,然后就会生气了。这样的生气,很基本的一个原理就在于他有“我相”,对于自己的这一个想法、这个意见有执着的心念存在,所以才会有相违的心行出现。或者是说,有些人他的瞋是因为对某些事情放不下、舍不掉。或有些人他瞋,是人家在告诉他说:这件事情该做、不该做,但是他觉得他一定要坚持自己意见而起瞋。还有一种人,其实他也不是说瞋习非常的重,可是他的习性就是喜欢诤讼,他习性就是喜欢跟人家斗嘴。有一些人呢,他的瞋是怎么样起行呢?他就是一种类似说我们所说的叛逆性,就是要跟你作对,你说东,我就说西,你说南,我就说北。还有一种人呢,就是他的心性是非常的怯弱,稍微一点点不如意的事情,他就会起非常大的烦恼,他就会不高兴。
所以,在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有时候他会皱着眉不讲话,有些就会嘴巴嘟噜嘟噜地念。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发脾气的时候,我们在观看别人的时候,其实也就可以看到自己在发脾气的时候有什么样的样貌;一般来说,我们看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他的整个脸型一定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跟原来会完全不一样。所以,当我们在细观别人是怎么样发脾气的时候,在看别人——我们不要落在他发脾气的境界相中,我们先看他发脾气的时候,他的身行、口行、意行是起了什么样的变化;由我们能够常常去观照到别人发脾气的样貌,我们就可以看到自己发脾气也是多么的不好看!所以,如果说我们已经是很习惯了常常会发脾气,但是发脾气的时候不知道,然后发了脾气以后才后悔;我们可以先注意一下,自己讲话声音是不是突然提高了,自己的肩膀是不是突然变硬了,自己的眉毛是不是突然皱起来了;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到我们脸部的表情、我们身体的肌肉这些微细的变化,我们就可以看到我们心里面情绪的起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他生气的一个样貌,小的地方,可能你会发现是一种不安的感觉;大的话,我们会看到是怒发冲冠、火冒三丈的呈现;甚至有些人气起来严重的,他的变化会心跳加速、血压升高,甚至有人会气昏倒等等。所以,今天我们一定要学会看到自己情绪的变化,要能够看到,才能产生控制;如果我们没有办法看到自己情绪的变化,我们就不可能产生控制自己情绪的这样的功能出现。不过,在对治瞋习这一个部分,我们要很注意的一件事情就是:一个菩萨行者,不可以随便对人起瞋,因为“故瞋”是菩萨的重戒。如果说,你这一个瞋是对自己瞋,什么叫对自己瞋呢?就是说:我这件事情怎么又做不好了!我事先应该怎么样。所以这样的一个瞋,它是有一个检讨改进的效果。但是,如果这个瞋是一向对着别人的话,那就是一个不好的重戒的行为可能会呈现。
接着我们来看,如果说我们心中会常常产生生气、不高兴的这样的瞋习起行,会有哪一些事情呢?对我们自己而言:首先,我们对于“我”是没有办法产生正见,对自己能取、所取的这一个意识心以及尘境,没有办法产生分别。另外就是,当自己意识起行的时候,往往会有心所法的随行;但是我们往往习惯于什么样的境界,我们就会带起什么样的心所法。例如说:我们看到一个人是我们不喜欢的人,可能是他的样貌、可能是他的声音,我们以前有的经验——这样的样貌、这样的声音我并不喜欢,所以我们看到这一个人,都还没有讲话,我意识看到他的时候,我带起的心所法就对他产生不悦的同时的起行的这样的一个心念。如果说我们习惯看到这个人,他的声音、他的样貌是我们觉得很舒服的,所以当我们的意识在面对他、在了别到他的时候,我们的心所法起来的是愉悦的。所以,今天如果我们要看到我们的瞋是怎么起行的时候,我们如果能够先看到自己的意识心在了别的同时,是带了什么样的心所法,或许这样子能够细腻地观照到自己在这样的心行变化时,能够是不是赶快产生调整的效果。
所以今天我们会生气,可能是让我们觉得不舒服、苦恼的事情;或者是说,我们遇到了这些事情是让我很痛苦的事情,或者是别人骂我。但是也有一种瞋,是因为我们受到恶人、恶同事、恶知识的怂恿、教导。像现在佛门中有一些人,他因为从事学术研究,然后否定北传大乘经典,认为这个北传的大乘经典不是 佛说;然后认为 平实导师所传的如来藏的这个教导,这个是后期人所结集出来的经典,不是正说;于是就在网络上大加谩骂,在网络上用各种的恶口、恶言来攻击 平实导师。像这样的一个行为,他就把他的一个瞋恚完全地用文字、用欠缺理性的方法表达出来;这样我们不但看不到他对于法义上有非常正确地说明以及他的认知,只看到他的瞋习,这样并没有办法产生理性讨论的结果。另外有一些人,他是智力或者心性是比较怯弱的,所以人家稍微讲一下,他就觉得受不了了,他就难过了、他就生气了。或者有一些人,他是从小在家里因为父母的习惯都是大声讲话、大声谩骂,所以他也习惯了大声讲话、大声谩骂,但是他不一定就是在生气,而是他习惯于这样说话的方式。我们如果要调整自己,面对境界的时候,我们如果用世俗法的一个方式来讲,例如闽南语有一句话说:“仙人打鼓有时错,脚步踏错谁人无。”所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我们如果能够为别人保留一分转圜的余地,那也能为自己保留一分回转的空间,这样对双方都是很有好处的。
另外我们说,大部分瞋习重的人,他都是“我见”很重,他们都是非常好强、非常喜欢争胜、也非常爱面子;一般来说,我们就说这样人是“我见”非常重的人。例如说:有一次大迦叶尊者他前往拜会 佛陀,佛陀因此就劝大迦叶说:“你是不是也来协助我,共同来教育这些新来的比丘。”可是大迦叶就回绝了,他说:“现在的比丘大部分都自以为是,很难教化!”佛陀就问大迦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呢?”原来,大迦叶看到有两个年轻的比丘跟大目犍连学习,结果这两个比丘在学的时候,发现彼此对法义上有不同的看法,于是两个人就开始在那边争吵起来,然后看谁学得比较深妙、谁比较殊胜,两个人在那边大声地比较。这时候大迦叶看到这种情形,只能摇头叹息!他觉得他实在不愿意教导这样喜好争胜的比丘。所以 佛陀立刻就召见这两位年轻的比丘,并且问他们:“你们是不是在诤论谁对于这个法的学习比较多、比较深妙,谁学得比较少呢?”这两个比丘就承认了。所以 佛陀就跟他们说:“如来教授你们戒律,教授你们十二分教,这些法都有说;但是我没有教你们要互相比看谁学得比较多、谁听得比较胜妙啊!我有这样教吗?”这两位比丘说:“没有啊!世尊!”佛陀又说:“你们难道不知道,如来教授的这些经典、这些偈颂,都是要你们能够调伏自己的身心,要止息自己的烦恼,让你们自己能够赶快趣向自证涅槃吗?”两位比丘说:“是的,世尊!”“那么既然是这个样子,你们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比较呢?重点是你们自己在心中对法的领受有多少,你们这样是愚痴的行为啊!”这两位比丘听了,就立刻发露忏悔。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以前追随 世尊的比丘们都很直心、也都不会覆藏,能够直心、能够不覆藏,就能够赶快改过自己不好的习气。
我们也看到,以前有孝子伯俞,当他母亲生气打他的时候,他总是默默地忍受着,从来都不哭;但是有一天,他母亲打他打得非常的重,他竟然大哭了!于是母亲就很奇怪地问说:“我以前打你打得那么用力,你都没有哭,怎么现在没有那么用力地打你,你反而哭了呢?”于是伯俞就说:“你以前用力打我,因为我知道你的身体很好,所以你才能够有气力;你现在打我都不痛,所以我很难过,我知道你已经没有气力了,你已经老了。”所以,对于一个人他生气,尤其他能够气得非常的有力气的显现出来,我们可以在旁边想着:“这个人身体真好!你看他的肺活量是有多么的大,你看他的力气是有多么的显发出来。”
我们也希望我们自己在面对瞋的时候,瞋习的起行的时候,我们自己要警戒心,为什么要警戒心?因为菩萨应该要以慈愍心来面对众生。如果菩萨对很多事情常常起瞋相的话,他和众生就会结下不好的缘;结下不好的缘,以后要度这个人,就很不好度了。怎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要和人家结缘的时候,应该先以和颜悦色来跟人家交谈;但是,如果说我们曾经对一个人发过了脾气,接下来,要让他能够接受我们跟他所说的法,要跟他讨论,能够产生这样良好的空间,那就会变得很小,甚至要花很多时间才能够让他们接受你的说法。所以,今天一个菩萨的心性,应该是要常常修慈、悲、喜、舍的这样的心性,应该把心念常常安置在慈悲喜舍的心行起行当中。
菩萨戒里面有说着:“一切众生是我父,一切众生是我母,我生生随之受生、 随之教导。”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一切众生的时候,能够像伯俞一样,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当我们看到众生的时候,我们看到他发脾气,我们看到他谩骂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健康的身体,我们也可以看着他能够完整地对我们没有包装地表达出他的心性出来。其实我们知道,他会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聪明的话就是不要对他发脾气;因为对一个菩萨来讲,这一个人如果他对我发了脾气,就表示我们之间真的结了很深的缘了,因为当一个人发脾气的时候,他要耗用掉许多的心力,而这样的心力就会加深彼此之间的系缚跟记忆,所以过了很久很久,纵然很多年不相处,他看到你,都还会认识你。所以,如果别人在对我们发脾气、对我们恶口相向的时候,一个菩萨行者他会非常聪明的知道:“我有机会跟这个人结下好缘。”因为菩萨行者不会对他发脾气,会用微笑看着他、会用包容心看着他、会用慈悲的关怀的眼神包覆着他,所以让他能够有一个深刻的印象,而这个印象就会成为以后结大乘殊胜法缘非常好的方便道。
如果说,我们看到一个人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不能安忍,他对我们发脾气的时候,我们也回应出去,这样子就好像火上加火,这样不但不能够解决事情,彼此的怨隙反而结得非常的深。所以一个修行人,他既然要从事离欲的修行,他既然要从事不舍众生的修行,所以能够安忍、能够忍辱,那是一个基本的行谊;尤其是,如果人家知道你是一个学佛人,然后你的瞋心又非常的重,人家一定会想:为什么你一个学佛人,瞋心都还这么重呢?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说,我们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非常不高兴的时候,演也要把它演成我们对这件事情不会那么在意。至于自己的心性的调伏,可以回过头来自己再慢慢地想:“刚刚我心里的起伏这么大,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的原因,还是因为我的原因?”也甚至可以想一下:“我这么生气,那是因为我刚刚是不是在别的地方受了气;或者是说,我的身体是有什么地方是不舒服的;或者是说,我昨天是不是没有睡好。”或者,我们来看别人在大发雷霆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想:“他是不是受了什么冤枉;或者是,他是不是刚刚在车上被公交车夹到脚了;或在路上踩到什么不该踩的东西啊!所以那个气就闷在那里,现在遇到事情就发出来了。”其实我们要说:一个人他会发脾气,有的时候往往不是当时的那一件事情引起他会发出这么大的脾气,有的时候往往会有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色身的状况,可能是前一天乃至可能是以前对某些事情有过不好的经验,所以他也比类到现前的这样的一个状况。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