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集 如何自在学佛?
陈正源老师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这一集要探讨的问题是:如何自在学佛?
一般人说自在、不自在,比如说自由自在、悠闲自在、好不自在。其中“自在”的意思是说,随着自己的意志,不受拘束也毫无阻碍,心里不会感到别扭或不愉快;也就是说,不论面对怎么样的外在环境,内心总是不会因而有一丝一毫的拘谨束缚,总是舒适自然,这就是自在。从这样一般人对自在的定义来看待修学佛法时,就会有人认为:每天将大部分的时间用在佛法上勇猛精进,尤其是受了佛戒,必须遵守戒律上的许多限制时,这样学佛就不自在;而是应该活活泼泼的,应该是生活丰富、多采多姿、无拘无束,这样才自在。就像时下年轻人说的:“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这就是其中比较极端的看法。
然而这样的看法正确吗?无拘无束的自在,有着“解脱”的意涵在里面,像一般世间人的知见,几乎都是与解脱相反的;一般人所知道的解脱、所想要的解脱,是让觉知心自己住在没有语言妄想中,继续拥有种种五欲享受,而可以常保自我的存在,只要不去想有什么善、恶、罪、福的果报,就可以无拘无束;所以认为要生活丰富、多采多姿而无拘无束,才是自在解脱。所以有的人说:“我只要变得很有钱,我就自在解脱了。”有的说:“只要有权有势当了大官,甚至当了国王、当了皇帝,我就自在解脱了。”或者有的说:“我的解脱没有那么复杂,只要有一间房子让我安身立命,我就自在解脱了。”都是着眼于世间物质欲望的满足,是以外在的环境为条件,根本不是内在自然感受的自在,更别说是真正的解脱!
可是,谈到一般修行人的自在解脱,那又是怎样的自在解脱呢?修行人就会说:“我能够永远不坏、不死,我不想睡时可以不睡,身体也不会劳累,这样叫作自在解脱。”有的说:“我觉知心永远不会死,那叫作自在解脱。”或者说:“只要我觉知心永远在,我要去哪里就去哪里,我不想来人间就可以不来,这样叫自在解脱。”可是他们都没有想到,如果不想来人间,那是要在什么地方呢?当自己不想来人间而又能够继续存在时,一定要有个所住,是要住在欲界、色界、还是无色界,或者住在欲界的三恶道当中。但是他们会这样说:“我什么都不住,我就是不再来,我虽然不再来,可是我的觉知心还是会继续存在,这样叫作不来。”问题是,在三界中打滚的觉知心,是没有办法离开三界的,觉知心一定是住在三界境界中才能存在,除非灭了觉知心才能出三界,觉知心若是不灭,都是住在三界中,怎能不来三界中呢?只是来的地方不一样而已!不来人间,是来欲界天上住;不来欲界中,就来色界中住;不来色界,就来无色界中住。都还是住在三界境界内,那就不是真正的解脱,因为都还会有“死此生彼、死彼生此”的生死痛苦,怎么能说是自在呢?
那怎样才是真正的自在呢?这一则提问既然是“如何自在学佛?”当然应该先了解佛法中是怎么说自在。佛法中说自在,具有三个意涵:一、是本来就在,不从他生;二、是永不坏灭,没有能坏灭者;三、是离苦、乐、忧、喜、舍受,不受五受,所以自在。经文中的“自在”二字,十之八九讲的都是自己可以独自存在,不必依靠他法而存在;也就是自己本来已在,这才是自在的真正意思啊!自己可以独立存在而不必依靠其它的法,所以这个法就对其他一切法的生灭—也就是一切法的存在或失去,都无牵挂、都无忧喜、都无苦乐,甚至连不苦不乐的舍受都没有,所以说祂不受五受。又虽然本来就在,不依其它法而出生、而存在,而且不受苦乐忧喜舍受,可是如果是可以被坏灭的,不管是由于时间的经过而自行衰老坏灭,或者有其它法可以坏灭祂,那还是不自在。所以必须同时具有这三个意涵,才是真正的自在。
释迦牟尼佛在阿含解脱道中,开示说:众生存在三界中的我—就是五阴十八界,都是缘生缘灭的法,都要依赖其它的法为缘,才能出生及存在;而其它法的缘散坏时,五阴十八界也就跟着坏灭了。因此,只要自我存在,只要五阴或十八界中的任何一个法还存在,那就是三界内的境界,就一定会有生灭,就不是涅槃解脱。涅槃是不生不死的,五阴十八界中的任何一法都是有生死的,都离不开三界境界,都不是解脱的法,当然也就不是自在的法。所以,释迦世尊在声闻法中讲的二乘解脱道,就是要将蕴处界全部灭尽而出离三界生死。在还没有入无余涅槃之前,阿罗汉所住的有余依涅槃,却是还有色身微苦所依,而不是真正的自在;然而阿罗汉舍寿入无余涅槃后,阿罗汉的五阴十八界都已灭尽,已经没有一个阿罗汉存在了,这时又还有什么自在可言呢?由此可见,二乘菩提解脱道虽然可以出离三界生死,却无法安隐地住于现观真实常住的安隐境界中,只能住于出离生死的出离观中,所以只能叫作出离观。
世尊所说的安隐观,讲的是大乘法,不是现观而出离蕴处界的声闻法。这表示,有一个本来就已经是常住的心存在,可以世世入胎而出生有情众生的五阴十二处十八界法,而三界内外从无一法可以坏灭这个心。祂为什么不可坏呢?因为祂是一切法的根源。由于一切法都从祂而生,一切法都要依附于祂才能存在,既然所有的法都要依祂而有,被祂所生的法,当然不可能回过头来毁坏祂嘛!祂就具有这个金刚不坏性,所以称为金刚心。这个心又称为真如心,因为祂于一切时中,都是真实存在而且不断地运作着,永远存在而不会有中断的时候,才能说是真实;又祂于一切时中,都于一切法不动其心,才能够叫作如如不动;真实又如如,合起来就称为真如。一切佛弟子若已实证这个心,我见就跟着断除,心中不必再恐惧灭尽五阴十八界自我以后会成为断灭境界,所以心中得安隐自在而住,称为安隐观。这个本来常住、真实如如的自在心、金刚心,就是众生各各本具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我们不妨以大家都很熟悉的《心经》来证实这个道理。《心经》大家都很熟悉,经文一开始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经文说 观世音菩萨已经度脱一切苦厄,当然一定是得到了安隐自在。那祂的照见五蕴皆空,必定不是只是观照到五蕴十八界的缘生缘灭、其性本空的诸法空相而已,因为蕴处界的生灭空、无常空,正是断灭境界,而断灭境界只会给人恐惧怖畏,不能给人度一切苦厄的安隐自在。况且 观世音菩萨又是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才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在《放光般若经》中,有一段经文这样记载,说须菩提尊者向 释迦世尊禀白说:“世尊!深般若波罗蜜,谁当信解者?”就是向 佛陀请问:这微妙甚深的中道实相度到解脱彼岸的般若智慧,得是怎么样的人才能信受,乃至将来能亲证而得到胜解呢?释迦世尊就对他开示说:“菩萨久行六波罗蜜多,作诸善本,已供养过去无央数诸佛,已与真知识相随者,是辈菩萨乃信解深般若波罗蜜。”(《放光般若经》卷10)是说:如果菩萨经过长久的时劫修行菩萨六度万行,因而作了很多很多善事,累积广大的福德,然后经历不可计数的很多很多尊佛,他都曾一一亲近供养,再加上寻找真正的善知识,而殷勤结下好缘,与真善知识相随,不只要与真善知识亲近,还要共住,共住之后,还得得到善知识教导微妙甚深法中的真实意旨,进而随顺真善知识的指示与教诲;必须是经历这样磨练的菩萨,才能够信解深般若波罗蜜多。可见这深般若波罗蜜多,不能等闲视之啊!
就是要以见闻觉知心这个能分别、能观察的妄心,现前观察到有一个本来自在的真实心一直都在,现观到这个真实心,是从来都不对六尘起分别,不必我们去修行,而使祂成为无分别,祂从来就不分别,也就是亲证你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如来藏。能够现前观察祂的自己能够独立存在的自体性,现前观察祂的体性不同于七转识妄心;我们的七识心都必须依赖祂而存在,不是自己能独立存在的心,所以不是自在心。你破参明心了、开悟了,可以现前观察到如来藏阿赖耶识,果然是可以独自存在的心,果然是不必依靠别的因、别的缘,就可以自己独自存在,所以祂才是自在的心。这就是深般若波罗蜜多的观行,而不是一般只从知见上去知解的浅般若波罗蜜多。然后以这亲证的这个真实自在心,来比对自己的五蕴、比对自己的十八界,发觉五蕴十八界的自己,统统是无常、是虚幻变异、是假合而有、是没有自体性的,完全是依靠自在的第八识如来藏,然后借着因缘辗转假合才能有。当你这样现前观察清楚了,就已经是照见五蕴皆空了,而同时也照见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自在心如来藏,却一直都是真实如如的常住着。这时,从这个自在心如来藏本身来看待依附于五蕴十八界而有的苦乐忧喜舍受,就很清楚地知道,这五受其实是更加虚幻不实的,不管其中苦受的三苦或八苦,都是虚幻、都是空。这样现观之后,自然不再被种种苦所系缚,没有了种种苦的逼迫,也就度一切苦厄,而时时自在、处处自在,成为观自在的菩萨了。虽然不是观世音菩萨,却可以是观自在菩萨。
以上是从理上面来说明,佛法中自在的真实义。然而事修上面又该如何自在地学佛呢?会不自在,就是因为有压力、有恐惧。探究压力与恐惧的来源,无非是因为无明,尤其是对于实相的不如实知。小从对世间一切法都是生灭变异、无有常性的这世俗谛—就是世间法的真实理—不如实知,大至对生灭虚幻的一切世间法背后存有真实如如的万法根源如来藏这世出世间法的真实理胜义谛也毫无所知;然后就会对本质是生灭无常的个人生命健康产生了过度地追求,也会对虚幻变异的世间财富、名声、地位及眷属、情爱产生了贪爱执着。其结果必定会带来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等等的苦受,而众生的五阴身心也无可避免终要面对老、病、死等苦受,有了苦受,当然就不得自在。因此学佛要自在,首先还是得从观念认知上去转变、去调整。也就是要先去除无明,不论是障碍解脱的一念无明,或是障碍成佛的无始无明要先打破;就是要先求二乘见道的断我见,进而求大乘见道的实证般若,也就是亲证阿赖耶识如来藏自在心的理体,然后有了亲证的见地,去除一分无明,观念与知见就容易调整、容易转变,就可以开始自在学佛。而在还没有亲证第八识如来藏自在心理体之前,更是要随从真善知识受学,从善知识处熏习断我见及般若实相的正知正见,有了正知见,就不会因为无明而导致于对法的正邪无法分辨简择,心不得决定,甚至连世间事相也是疑东疑西、怕东怕西,这样子学佛当然不得自在。
所以,并不是从世间生活丰富、多采多姿、活活泼泼的表相上来判断一个人学佛是否自在,而是应该从他是否具有正确的佛法知见,不论是对生灭虚幻的世间蕴处界诸法,还是真实自在的世出世间万法实相如来藏心,都应该要建立正确的知见、正确的认知。然后,不管是立志勇猛精进于佛道修学,履践布施、持戒、忍辱等菩萨万行;或者想要放慢脚步,让自己多方面在生活的种种过程中去体验;行履虽有不同,内心却同样都是自在而没有丝毫的拘谨束缚的。何况烦恼淤泥中才能出生美丽的莲花,菩萨的道业就是在众生的烦恼淤泥中完成的,如果不是卑湿淤泥,还长不出莲花呢!所以有烦恼存在,并没有关系!但是我们应该于烦恼得自在,不要让烦恼于我们得自在。正如 释迦牟尼佛在菩萨《优婆塞戒经》中所说的:“我于往昔,受熊身时,虽具烦恼,烦恼于我无自在力,何以故?具正念故。”(《优婆塞戒经》卷2)因为对于世俗谛乃至胜义谛都具有正确的知见,就能够掌握烦恼,不仅不被烦恼系缚,反而能把烦恼系缚住;这样纵使每天要面对种种烦恼的因缘,但转依了所熏习的正确知见,乃至亲证的实相智慧后,内心仍然是自在解脱的。
经过以上这一番探讨之后,我们得到了对“如何自在学佛?”这个问题的结论:就是关键在知见,知见正确与否,不仅决定了学佛的结果能否于佛道有所实证,也决定了学佛的过程是否自在。
时间的关系,就为大家解说到此。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