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集 持名念佛一行三昧(一) 正文老师
各位电视机前的菩萨:阿弥陀佛!
我们今天要继续进行到持名念佛的“一行三昧”。我们上一集有说到,要进入一行三昧之前,必须要具足念佛的资粮,再慢慢的从随缘的念佛到心念心听,到心念心忆,这样子才有办法慢慢的具足念佛的功夫而进入一行三昧。
那念佛的功夫在我们的念佛法门里面,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人在念佛的时候其实是不经意地念佛。虽然念佛法门是因为阿弥陀佛慈悲大愿,为了要摄受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也就是说阿弥陀佛的大愿摄受了大部分的人,能够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乃至于这个五逆十恶的人,阿弥陀佛同样的摄受----但是如果您念佛的功夫不得力的时候,没有办法一心不乱,不但没有办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乃至于你要修学一行三昧、要修学念佛的定力的话都会非常的困难。所以有修学念佛法门二三十年的人,如果问他说:“那你念阿弥陀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把握啊?”那可以说:“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我们都知道念佛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乃至于七日一心不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会“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呢?那个就是因为功夫不够的原因!
有人去找广钦老和尚去请示说:“要怎么念佛呢?”广钦老和尚就问他说:“那你是怎么念佛?”那他就说:“我有空的时候就念佛。”广钦老和尚就说:“那你跟阿弥陀佛还只是一面之缘而已,并不是能够真正念佛,所以你要在往生的时候要阿弥陀佛来接引你的话,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这个就是因为功夫不够的原因!
那功夫不够心里就会彷徨。那心里彷徨就会到处地去逛道场----今天到那个道场去念念佛啊,明天又到那个道场去参加经忏法会,到处地逛道场、到处地跑。慢慢地因为念佛的定力没有办法产生,就慢慢地产生了苦恼,学佛越学越苦恼。那到这个时候,大概会有两种现象:一种现象就退转了,退回到世间法去,退回到世间法去享乐了,去享受五欲之乐。那另外一种情形,就会开始思维如何转进,怎么样能够转进到念佛的法门----念佛更深的法门里面,能够得到一心不乱?
那也就是说,我们念佛从原来开始嘴唱耳听的时候,那这个时候(在念佛的时候),虽然嘴巴有佛号,但是其实心里面是妄想纷飞的。那慢慢在念佛的过程里面得到善知识的开示,也知道说那这样子念佛,心中没有佛号,只是唸佛在嘴巴这个样子的话,这个不是真正的念佛,那就慢慢地转到心念心听。那心念心听的时候佛号虽然在,但是不一定在想佛。佛号虽然在心里面,但是没有在想佛、没有在忆佛,那在这个时候,善知识就会慢慢地再引导他,再往心念心忆的方向。那心念心忆的时候,是佛号在,也有在想佛,所以这个层次又比较深一点了。我们前面几集里面,就是从随缘念佛的这个嘴唱耳听一直到心念心听、一直到心念心忆,这样子为各位持名念佛作了一个说明。如果到心念心忆的时候,如果能够舍弃佛号,只留下忆佛的念----单单的忆佛的念,就是忆佛。心里面的那个佛号的文字形像,还有佛的形像已经没有了,只有单单提起一个忆佛的念,这个其实就是无相念佛!那无相念佛,我们在后面会有老师再针对无相念佛的部分作深入的说明,我们就不在这里作详细的说明了。
所以真正精进持名念佛的人,心里必须时时有佛号。当你心里时时有佛号的时候,就能够信心百倍,所以不会“人人有希望,个个没把握”这种情形。那信心百倍的时候,无论是睡时在梦中的时候也是在念佛,醒的时候也是在念佛;那这个时候,无时无刻佛号都在您的心中,这个就是持名的念佛三昧!能够有这样子的念佛三昧的功夫的时候,才有办法进到一行三昧的修行。
那什么叫做一行三昧呢?那为什么要修行一行三昧呢?其实一行三昧就是“净土禅”。那我们先来说明一下什么叫做一行三昧?
《大宝积经》里面佛怎么说呢?这个是文殊师利菩萨问世尊,世尊所答的话。文殊师利菩萨问说:
【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大宝积经》卷116)
所以这边世尊就讲得非常清楚!文殊菩萨说:“什么叫做一行三昧?”佛就告诉文殊师利菩萨说:法界一相,就是这么法界一相,系缘在这个法界一相的时候,这个就是一行三昧。那这样子,什么叫做“法界”呢?那什么又叫做“法界一相”呢?那如何才有办法系缘法界一相呢?这个我们就必须要了解什么叫做“法界”。那何谓“法界”呢?法界,《大宝积经》里面说了“众生界者即是法界。”(《大宝积经》卷87)也就是说,众生界、三界乃至于众生界所出生的这十八界诸法,从众生界所出生的一一界的诸法,这个就叫法界,这个法界是有分别的,这个法界是有差别的。这个“法界”在《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里面说:
【舍利弗!法界者即是菩提……诸法无界故。大德舍利弗,法界、佛境界无有差别。】(《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卷1)
那这个就奇怪,为什么这个地方文殊师利菩萨对舍利弗所说的法界,是说法界是菩提,法界没有界,法界无界故?那法界跟佛境界没有差别,但是为什么刚刚《大宝积经》里面说“众生界者即是法界”?那很显然这个众生界它是有差别的,众生界有三界六道众生的众生界,界界都有差别、界界都有分别,那为什么这里说法界无分别,法界没有界限,法界无界故?
这个就是在说,众生都同是具有这样一个真如本性,从这个真如本性所生。从这个真如本性的理体来看,这个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本来就是没有差别的,所以才叫做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就是在说,法界的一切众生全部都是从真如的理体,从真如本性所出生。虽然真如本性出生了众生界,出生了三界六道的众生界,乃至于三界六道的众生自己的如来藏出生了十八界让他来受用,但是祂出生了这众生界、出生了十八界,无妨祂出生这三界众生界的时候,祂的理体一样是没有分别的。祂虽然出生这些界让众生来分别,但是祂本身祂是没有分别的。所以在这边《大宝积经》又讲了这么一句话“自性空界名为法界”(《大宝积经》卷87)。也就是说这个本来自性心,本来真如这个自性心、这个空界,就叫做法界。所以法界一相就是在指一真法界的真如一相。一真法界的真如一相,祂才是真正的没有差别,祂才是这里面文殊师利菩萨所说的“诸法无界故。大德舍利弗,法界、佛境界无有差别。”(《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卷1)
诸佛的境界,还有所有的众生的境界,从真如理体来讲的话,都是没有差别的,都是这样子的一个一真法界的真如法相。所以要入的一行三昧,就是净土禅。
我们说一行三昧就是要系缘于法界,就是要系缘于真如法界,系缘于真如一相,系缘于这个法界一相,就是系缘这个法界一相的时候由净入禅----由净入禅来证悟这个般若真如,来证悟这个真如的理体。那这个就是透过持名念佛,系心一佛。系心一佛也就是说,把你的心专心在一佛的名号上面----譬如说在释迦牟尼佛的佛号上面,或是说在阿弥陀佛的佛号上面----那只是在只称一佛、专称名字。那只称释迦牟尼佛的名字或是说阿弥陀佛的名字,这个就是持名念佛。那从持名念佛,从心念心听一直到心念心忆,然后才有办法进入到一行三昧。
那一行三昧可以求明心、可以求见性,也就是明自本心、见自本性,这个就是进入了实相。也就是说一行三昧是可以从有相的念佛进入实相念佛;不但可以从有相的念佛进入实相念佛,而且可以求生极乐世界,可以求生极乐世界(极乐国土)上品上生。所以一行三昧它的功德不但是能够透过持名念佛进入到体究念佛,直接从有相念佛进入到无相念佛来进入一行三昧,进入到可以求明心见性,进入到实相的境界;不但如此,而且可以求生极乐世界极乐国土。那这个就是我们上一集里面所说的,永明延寿禅师所说的:“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在经典里面我们经常用老虎、狮子来形容这个法的威德,所以老虎跟狮子本来就是非常威猛的,那如果再加上戴上角的话,那这个又是更威猛,所以“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也就是说,如果能够直下明心见性,这个从净土进入禅,禅净本来就是非一非异的;如果明自本心,能够明心见性,那现世当然就能够成为诸人之师。因为这样子的功德,也能够成就未来的佛果。
所以一行三昧是从有相直接进入真如实相的,就是从有相直接进入真如实相,所以是系缘真如法界。系缘在真如法界里面,就是能够明心见性,也就是禅宗所说的见到了“自性弥陀”。那这个是大心菩萨所修的,这个不是声闻人所修的,不是声闻种性只求自己了脱----自己解脱的自了汉,所能够修的,所以说是大心菩萨所修的。大心菩萨为什么要修这样子的法?就是为了要利益一切众生,也就是要自度度他、自利利他。
这边我们必须要再说明一下,就是说:一行三昧其实它本身是因为智慧所得的,所以它是因为念佛的定力,能够透过念佛的定力来参究,来达到明心见性,所以它不是定境----定力跟定境其实是有很大的差别的。所以这个一行三昧它本身就是般若,一行三昧本身就是属于体究念佛的一环。所以《六祖坛经》里面,六祖怎么说呢?他说: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净名云:‘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六祖坛经》卷1)
六祖在这边说,一行三昧是在一切的行住坐卧当中“常行一直心”,“常行一直心”这个叫做一行三昧。那接着再说明:什么叫做 “一直心”呢?如何“常行一直心”呢?他说“净名云”----“净名”就是维摩诘大士,维摩诘大士是等觉菩萨----所以借用了维摩诘大士在《维摩诘经》里面所说的(维摩诘大士说):“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
那什么是直心呢?直心就是指我们这个真如理体。我们这个般若的体本身就是道场,本身就是净土,所以《维摩诘经》里面才会说“心净则佛土净”。但是意识心永远都没有办法是直心,意识心永远祂会是缘于三界六尘万法,所以祂不是直心。真正的直心就是在指我们这个真心,指我们这个真心理体,这个真心理体祂是直心----祂虽然不入三界六尘万法,但是祂能够了众生心行,那祂是直心!所以真如直心不执著于三界六尘万法,但是不是一念不生,不是把你的意识心修到一念不生,修到一念不生都没有妄想的时候,这仍然不是直心。因为把你的意识心修到一念亦不生,修到没有妄想的时候,这个永远都是妄心,永远都不是我们所要求见的自性弥陀,永远都不是我们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的那个“如来藏”,不是禅宗所说的那个真心,不是禅宗所说的这个真如心。所以这个直心指的是真如心,不是意识心把祂修到一念不生!
那有的人就执著:必须把这个意识心修到一念不生。譬如说:“念佛呀,念佛你就是要念到不要执著、不要分别,把它放下,全部都把它放下;修行的时候就是不要执著、不要分别,要放下,当下就是”。当下就是什么?当下就是妄心!这个当下本身就是妄心!这个妄心祂本身就是生灭的心,不是维摩诘大士所说的这个直心,也不是六祖慧能在这边所说的“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的这个直心。因为这个心永远都是生灭的,永远都是住于三界六尘万法,所以祂是“有住心”。《金刚经》里面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在指这个心。“应无所住”就是在指真如心,祂能够映出三界六尘万法,但是祂又不住于三界六尘万法;能够住于三界六尘万法的心,就是这个意识心,住于三界六尘而不断地受用五欲,这个就是意识心。
但是偏偏很多人执著“不要执著,不要分别,放下一切”,那这样子的一念不生,要修行修到一念不生,说这样子的状况就是念佛三昧,乃至于说这样子就是念佛心,乃至于说这样子就是明心见性。那这个,六祖在后面这边又说的: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六祖坛经》卷1)
六祖在这边说得多清楚!他说这些凡夫迷人啊----迷悟的人,执著这个法相,执著这个不分别、执著这个一念不生、执著所谓的放下,执著所谓的“不要执著”的这个心,认为这样子的时候,就叫做一行三昧。所以六祖在这边说“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执一行三昧”,执怎么样一行三昧呢?说“直言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就是说,这个一行一般的人认为,一行三昧就是坐在那里不动,坐在那边打坐一念不生,乃至于在那边念佛念到入定去了而“妄不起心”,都没有起任何的杂念,没有起任何这个妄想心的时候,那这个叫做一行三昧!但是这个六祖大师又怎么说?“作此解者”----如果作这样子解释的人,“即同无情”----就是犹如木石,犹如冷水泡石头一样,就像无情一样;如果执著这样子的一个状态,就是像无情一样,这是障道因缘,这会障却了我们修道的因缘。所以一行三昧其实是定力的展现,是“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卷1)
修学一切佛法,乃至于修学一切念佛法门,其实还是必须以智慧为依归。不管你修学任何的定力、不管你修学禅法、不管你修学念佛,乃至于你要修学的这个声闻解脱道,也都必须以智慧为依归。必须以智慧为依归所发起的这个一行三昧----所发起的一行三昧的这个定力,这个才是真正我们要修学的方向;而不是要去修学到一念不生,因为一念不生就如六祖大师所说的“即同无情,是障道因缘”。无情跟障道因缘对修学佛法是完全没有帮助,反而是阻碍的。
好!那我们时间今天已经到了。祝福各位:色身康泰,学法无碍!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