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心为戒,修不放逸!
菩萨能够怜悯众生,具足正念,为了利益无量众生使得成道,为了具足无上菩提道故,自己具足故,也要令众生具足故。换句话说,也就是我们之前解说的“四宏誓愿,法轮常转”这个观念;依于这样的一个心行誓愿,能够如法而行,如法行故,受持是戒,而且最重要的心不放逸,就是念念在兹、念念在兹。这样的菩萨,还能够观察过去、未来、现在自己身口意业的轻、重,善知道是善,恶知道是恶,轻善知道是轻善,重善知道是重善;这于自己的当下的造作当中,在摄心为戒的制约之下,马上生起的一个念头是善?是恶?就已经是决定了这一个业的造作了;所以菩萨是心地戒,是摄心为戒,而不是像声闻戒必须要有造作到身行、口行才算作犯戒。这些道理何谓轻?何谓重?无妨请菩萨们自己去参阅《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世尊在那一部经典里面,为我们演说了非常详细、非常清楚! 
 
《优婆塞戒经》佛说到:【凡所作事先当系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时亦复如是修不放逸。】(《优婆塞戒经》卷6)换句话说,就是刚刚讲的,既然是菩萨戒心地为戒,在心地一个念头还没出来,还没在脑中形成相应于语言文字的口行,乃至说出来成为有身行、口行相应的这些其他众生看得到、听得到这口行的时候,我们就应要依于系心,系心于什么?正念!系心于四念处,乃至于系心于无相忆佛、念佛的清净念。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在根尘触的当下,这样子的一个五根就外逸了、外放了,所谓的要“藏六如龟,防意如城”,才不会让自己又着于五尘境界相,不会一睁开眼睛、一张开耳朵,马上就在声尘相上、在色尘相上,取了人、我、众生、寿者相;建立了人、我、众生、寿者相,就好像是棋盘上面有了黑子、白子,就好像是象棋有了将、士、象、车、马、炮,有了这样的建立了男人相、女人相,然后就依于这世俗的规矩玩起象棋了,男人应该怎么样?女人应该怎么样?爸爸应该怎么样?妈妈应该怎么样?马有马的走法、炮有炮的走法,你违背了这个法,我就要给你惩罚。或是说种种的互相之间的这样子一个运作,就继续不断又不断的、一期又一期人生的生命的象棋就下不完了,这个围棋就围不尽了。
 
这里就是佛说的要“先当系心修不放逸”,时时刻刻忆佛念都能够住着,无相念佛的殊胜就在于它是让我们能够证得、修得动中定,在行住坐卧当中;而不是只有在上座有定,下座之后贪瞋痴又回来了,那就不叫作动中定。就因为动中定方便于我们在动中、行住坐卧当中去参禅,所以无相忆佛、念佛、拜佛这种养成的净念相继,可以让我们很快地、很容易地转成话头,知道什么是话头;因为净念相继之人不可能,忆佛念、无相忆佛念净念相继之人不可能不晓得什么叫作话头,因为“无相念佛”已经是一个简单的话头了。依这样话头,那能够看住这个话头,依这样话头能够看得住,而能够选择适合的公案起疑情,有疑情、有公案,公案到哪,这个化为一个疑情,疑情到哪,话头到哪,公案、疑情化而为一,真正的疑情话头现前。依这样子的修行终究能够在有善知识的逼展之下,能够因缘时机、因缘适合之下,我们就有一念慧相应大乘明心真见道七住位的一个贤位菩萨所要相应的、所要能够现见的,也就是禅宗的破参明心,就有这样的福德,有这样的因缘。
 
虽然是大乘要真见道所说的,可是在我们还是新学菩萨,还是优婆塞、优婆夷的时候,对于戒的持守也要有这样不放逸的精神;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是我现在先睡饱了,再出去行布施、行四摄法,不是这个样子!要很清楚地能够知轻、知重,哪个事情摆在前面?哪个事情摆在后面?是人天乐摆在前呢?还是菩提乐摆在前?自己要有很清楚地、很正确地简择。
 
佛又继续说:“若先不知作已得罪”。如果先前就不知道,没有先摄心为戒,经常是放荡这个心心猿意马,因为先前没有提起正念,等这个犯下了过失了,作已当然就得罪了;犯戒当然就有性戒,有性戒的性罪,有遮戒的一个遮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如果失去了正念的话,以菩萨严格的一个标准来讲的话,既然失念心,你没有这样子坚固的定力,可是又还是三界轮回当中的凡夫烦染垢重,客尘的这样子来来去去,还是免不了眼前一个尘埃晃过去,就要眨眼睛!你当然客尘烦恼来来去去,终究既然失去正念,难免会舍己自念而屈就于客尘而相应于它,而终究落入剧情玩起象棋来了,终究难免会犯罪。
 
反过来讲,“若客烦恼时暂起者,亦得犯罪。”客烦恼,就是依客尘而有;客尘最主要是相应于前五识,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这个五俱意识----这个意识心,依于前五尘在五根触尘产生的这些五识,和那个意识再去了知这个五尘。而在这个五尘的成立之后,取了这些色、声、香、味、触,建立了刚刚所说的剧情,或是这个象棋、围棋的这个局----这个局情,身在其中,“只缘身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样子的一个身处于三界火宅当中,却还乐于这样子的放逸;就好像是沉迷在电动玩具这个场所里面的,这一个场所已经起火了,却还执迷眼前这个短短的、狭隘的计算机屏幕所显现的这样子一个剧情,不肯舍离!如果让客烦恼暂时生起,或是所谓的时时都暂时生起,都算是违背了我们这一个部分所说的犯罪;虽然不是已经杀、盗、淫、妄、酒,可是因为这样的发展下去,没有办法“摄心为戒”,已经是违背了四正勤最为坚固的这要求。四正勤:已生善,要令增广;未生善,要令生起;已生恶,要令灭除;未生恶,要令它不生。至少在“未生恶,令它不生”这一块,我们菩萨要求的标准是远胜过于二乘的;这里是佛说为什么“若客烦恼时暂起者,亦得成为犯罪”的道理。
 
“若小放逸亦得犯罪”,像能够一个连小小的放逸,也都认知到自己在心性上是有过失,是已经有一分被生死过咎的业力给拉去了,而不是相应于趣向涅槃安乐的道力;在道力跟业力方面,自己已经作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所以在十法界当中的六业道,乃至十法界当中的四法道,佛、菩萨、还有缘觉、声闻这称为四法道,六业道就是三界六道轮回当中的这些轮回的众生;相应生死过咎就是趣向于六业道,造作相应六业道的事情;趣向于涅槃安乐就是相应三乘菩提这四种圣人,四法道的一个道业、法行。
 
我们回到经文,像这样子的话能够严谨地防意----“守意如城,藏六如龟”,这个龟脚稍微要伸出去,还没伸出去壳外就已经查觉了;这当然是必须要有定力的人,特别是无相忆佛念成就了。慢慢成就之人,一定能够查觉到这个样子,因为你在练成无相念佛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这个是妄念、这不是忆佛念,这是妄念、这不是忆佛念,终究能够净念相继;是因为你在这每一次的简择当中就知道,这是相应生死过咎,这是相应涅槃安乐。“我要修习定力,依之定力有产生未到地定,再依未到地定来断我见;所以我要趣向涅槃安乐,我要摄心,我要住在忆佛念,我不要住在妄念。”这样子的拜佛、忆佛当中的一个正确的决定,一个决定心、一个安忍力生起以后,虽然不是所谓的禅定,可是一样是一分定力、一分定心,这样的定心、定力让你慢慢逐渐的无相忆佛念能够净念相继的;当然以后要看话头、要参话头、要参禅、要明心就不会有问题!
 
而这样定力的成就的话,当然你慢慢的,我们之前有讲过的四种修:要修学知见----断我见的知见、明心的知见、参禅的知见,要修集福德,要修习定力;这三种修你都慢慢的水涨船高,自然的依于定力、慧力、依于福德,你要断除性障一定越来越容易。而所谓的性障,其实就是在客烦恼上面,你自己的这些烦恼心性心所有法所不断地运作当中,你去造作了新的六业道的恶业。那你慢慢的能够摄心为戒了自然能够,所谓的摄心为戒,因为你如实地修习正确知见,你如实地在修集福德,你也如实在修习定力;有定、有慧、有福德,然后在日常生活烦恼当中,根尘触相对当中,客尘烦恼来叫门的时候,邮差来敲门了,您就不会去回报。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  <第77集 三归五戒始修学(九)>  吴正洁老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