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 那些事----承化见性报告
内心的激荡,难以平复;世间的一切人、事、物变得如此亲切,却又毫不相干。
父母生、养我肉身,然此法身慧命若非恩师逼出,则六道轮回,地狱门内外进出,承化是迟早名上有份的。此恩此情,生生世世尽形寿亦报答不完!
 
自幼家贫,但每当生日时,先养父必买一个蛋糕,带我到观音庙供佛上香。
高中时参加学校佛学社的各项活动,并负责小木鱼之敲打。
就业后,为家庭、工作忙。直至七十九年同事相约去普门寺午斋,斋堂播放阿弥陀佛圣号时,我捧著碗吃不下,眼泪不住的流下来,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回来后,便在公司附近四处寻找寺院或共修道场,然皆无法令我安住。或许修行时机已到,中信局成立佛学社,召募发起人签名活动,我便参加了。自此每周三念佛共修、周五听法胜法师讲经,许四川师兄每每提醒大家要做个快乐的念佛人。生活过得很充实自在。
 
八O年五月生父往生,哭不出来,但为他开始吃素。
八一年开始,许师兄与大家介绍“无相念佛”并拿到一份农禅寺七十八年“果洁献曝”之文章,当时对“无相”难契入,周五法师亦不认同;心想若有因缘,当面向“上果下洁法师”请益该多好,便去农禅寺找此师,然却没有这位师父,真奇!生性不喜多方打听,就此放下,按照文章所说拜佛、念佛。
 
八四年年初,周五班法胜法师批评无相念佛:“此修行法门大不当,传此法者必堕地狱。”心起大不忍:“都是修行人,若方法有误,应当面恳切告之,令其有修正之机会,而非如此严厉之评断。”八十四年三月,下定决心要去拯救这位“萧平实老师”及与其共修之一大群人;信心满满、一肚子辩言,闯入中央信托局佛学社“成唯识论”课程。
 
第一眼看到萧平实老师,愣住了,真是人如其名:貌不惊人、身不魁伟、声不宏亮,亦无一般大师之清高不可攀之相,然却由内心自然对其升起崇敬之心。恩师演法,更是“闻所未闻”;“成唯识论”之文句,字字认得,却句句读不懂,上课瞪眼撑耳,怕遗漏一字一句;很专注,终于听懂了,回家再读,又傻眼了。从此安心的跟着恩师学法。
  
八五年第一次报名禅三,请了二周假用功,但知这个“吃饭时□□、走路时□□”的便是。可是进了小参室、看到恩师时,一拜下去,却说不出口。恩师慈悲□□示意,却无法联贯与承担。禅三期间前后共四天,哭了三天,生、养父母往生,也未令痛苦若此。最后一天小参,恩师以“竹如意”打下、逼问,依旧说不出话来;恩师对着监香杨老师一叹:“没看过这么温吞的人。”突然觉得很好笑----此情景、话语,好熟悉。
  
回去后,深深忏悔,每日痛苦不堪----愧对佛、恩师、许老师。或许真如某师姐云:“业障太重、没因缘就是没因缘;下辈子再说。”某师兄云:“这辈子才开始学佛,不要妄想!还是老实念佛!”生活堕入黑暗中,好日子不过,却去参得如此难过。
   
不甘心!打死,重头来过。八七年去正觉讲堂参加初级班,从头学起。
  
八七年禅三报名,许老师于共修课堂上说:“何承化,萧老师叫你报名禅三。”第一天小参,这回说得出话来了,向恩师两手一摊:“这个教祂□□□,不教祂□□□□的便是!”师点头言:“喝水去!”一头雾水出了小参室,完全不知为甚么要喝水?喝了一天又一天,最后以无相拜佛之法来喝水,喝得膀恍胀痛,从头到脚每个关节、肌肉都疼,连眼球都酸痛。忽然体会到细处运作,太妙了!太妙了!好一杯“无生水”,大拜一番,太有代价了。
  
八八年五月,于恩师座下受菩萨戒。为人授戒,会承受他人业力;自知障深慧浅,若非恩师菩萨大愿,哪得出离?自此开始持午回向恩师,每日祈请佛菩萨加披恩师身心康泰、全家和乐、渡众无碍、地地增上。
   
为求见佛性,拜佛、看话头功夫不断,搭车回板桥,时常错过板桥,到树林才下车;走到市场买菜,才发现没带钱。主管很关心,见**益瘦下,又经常“发愣”,令做体检;便告之:“身体很好,没事,报告出来仅血色素偏低,其它良好。”
  
七月间有一次下课回家,在谭师兄车上盯著窗外看话头,忽地一车飞过,是祂先看到,不是我;此时,耳根才听到谭师兄与林师姐对话,发现冷气好冷、清香剂好香,都是祂先看到的。拙拙的,不知要如何形容祂,与真心同时,速度之快,待有觉知已是话尾。恩师曾告诫:“见性这一关未到禅三不要参究。”包起来。
  
八八年想报名禅三,许老师希望让尚未破参之人有更多机会,便放弃报名。为何此次因缘不成熟?恩师曾言:“眼见佛性须定力、慧力、福德因缘三项具足,缺一不可。”我差在哪里?复深入思惟:若要三项具足,习气性障不能不除,否则样样皆失。更加注意起心动念,同仁间若有不同看法,当面说清,彼此间留一些退路与空间,让人自在无恼,自己更自在;依真如体性,事来则应,事去不留,全心用在看话头功夫上;世间法,没有新鲜事,没有解决不了的,没有值得罣碍的,缘生缘灭,如此而已。
  
上课绝对认真听讲,下了课略做思惟后,继续用功。未曾找过亲教师小参,亦不曾仔细拜阅恩师之著作,深恐自己会整理、分析、归纳后对号入座,怕丧失了亲自体验“眼见佛性”之功德。
   
八九年又想报名禅三,许老师希望我直接在讲堂报名,亲教师要我请恩师签名;内心很急,多年来一直想“深入经藏”,然眼见佛性功夫未完备,焉能安住于经藏之内;再拖下去,生命无常,视力耗损,如何读经?急!急!急!但我可以不见性,会里的规矩不能坏;因缘还是不成熟,佛前哭拜再三:罢!罢!罢!
却没想到,恩师要我参加此次禅三;鼓起勇气,再一次请亲教师为我签名,没想到亲教师欣然同意(后来才知道恩师已事先关照过了)。
  
报名后,更加用功看话头,并不参究。某日念头一起:“菩萨‘□’□□”,再与车上所触对照!佛性不就是“□”吗?问彩梅师姐:“佛性就是□□?”彩梅师姐看了我一眼:“你还是好好的拜佛、看话头!”好!丢掉!继续用功。
  
整个九月都不对劲,外子因公事忙,经常加班至晚上十二点、一点才回来;这是他任职二十余年来,从未有的现象,看他身形为公事而苦,实在不忍。为其准备养生汤、点心,并请他注意健康。而自己也很糟,公事忽然变好多,从早做到晚。因长时间办公姿势不良,引起腰背严重疼痛,碰到床或东西就痛,无法安睡,更无法拜佛。又因以往嗜食冷饮,引起过敏性气管炎,一急咳,全身更痛;可是只要去正觉讲堂,就不痛、不咳。做了二周理疗,吃了许多消炎镇痛药,九月底总算好些!
   
十月禅三第一天,恩师慈悲开示,并说见性者等第二天小参。
  
禅三第二天,恩师又言见性者第三天再小参,依旧要我们好好的拜佛及看话头;或许内心已急,眼看出去,立刻落入境相,虽然有外缘使其在耳根、身根冒出;眼根却变弱。元览居士即是未能定心作功夫,差在眼见为凭上。我一定要看的分明才算。
看!看!看!听声以耳看、尝物以舌看、淋浴以身看、树叶亦将其揉碎以鼻看,都能分明;何以一个眼会立刻落入觉知与境相?是太急了吗?
  
禅三第三天,恩师又言:“见性者第四天再小参,见性者要在总相上见,看到就看到,若定力不够,答案明说,为其引导也看不到。”说实在的,恩师的声调、表情都好酷!与前两次参加禅三截然不同。早上经行,恩师将我叫出,问我状况,对曰:“佛性在六根上觉知前显现。”恩师指著树叶问:“话头是否清楚?”“清楚!”恩师告示:“拜佛的功夫不够,要加强!”
  
上午在外面看话头时,看到詹组长、游老师、蔡老师及护三男众菩萨在搬运瓦斯,护三女众菩萨为我们打理斋饭,我怎堪承受此诸见性菩萨恩呢!下午心中更急,眼泪不住的流出。深知如此对见性有碍,泪水闭眼由鼻孔流出,张眼由眼框流出,拿它一点儿办法也没有,只好不断的摄心拜佛;就这样浪费了一个下午,到了晚上整个心才定了下来。晚餐前,恩师提醒我:“身心要完全融入忆佛的念中。”因身心完全内摄,坐在餐桌前,完全不觉四周情况,许久后,忽见转盘动,自知功夫回来了----未落入境相、觉知中。
  
晚间恩师慈悲垂问下午状况,告之很糟;恩师要我以手触地,并指示:“佛性与□□相似,可以二字形容。”难倒我了,怪自己平时不看书,要如何找出二字来形容这个本然具足、遍身皆具,历缘对境比谁都利,未曾稍歇、然事事却又与其无关之佛性呢?放香打板后,继续拜佛,夜深时,抱著毯子坐在外廊看佛性,叶动、火车声,回头看到遮阳布下吊着两个保特瓶因大风而跳跃着,好清楚、好亲切。看着、看着,趴在水泥栏上睡著了。不知多久,忽闻走动声,为拼最后一天,便回寮就寝培养精神。
   
禅三第四天,用完早斋,求见佛性的人全都出去看佛性,我要求自己定要看个清楚。此时尚有三点未破:一是要哪二个字形容?二是眼根需再加强,三是缺少一念相应遍身发之触证。
 
在斜坡看佛性时,一只蝴蝶飞过,它飞到哪儿,我眼球转到哪,这不就是佛性真如的用与体吗?师娘与护三菩萨故意拿着竹扫把,大力挥舞着扫地,恩师拿酸梅要我们吃,点点滴滴用心良苦。为再加强眼见之功夫,回到外廊看跳跃的保特瓶,整个世界只有瓶与我。快午斋前,被召到走廊,
 
恩师问我:“佛陀□□□□?”
告之:“□□。”
恩师又问:“佛性□□□?”
答曰:“□□!”
恩师慈悲的指着树叶:“再看!”一刹那全身撼动,眼根再看出去,一念相应,遍身皆发。
  
佛性、□□、看话头,如此亲切;难怪恩师要我们加强定力、要我们看话头。恩师复要我到厨房看看每个人的佛性,一看到师娘带著笑容慈悲的眨个眼,自此完全担当承受下来。中午过堂后,恩师又命我去冲澡;看着莲澎头,水柱冲出那一刹那,全身开始颤抖,泪水又夺眶而出;洗澡从小洗到大,第一次不会洗澡了;喜好游泳戏水的我,第一次与水对上了,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与水对上了。佛性觉受之特殊,六根之敏锐非笔墨所能形容,我抓了一辈子东西、执著了一生七情六欲,忽然觉得尽是如此不堪;真如与佛性如此清净无染,自此完全了知。
   
佛恩!师恩!护法菩萨恩!礼谢不完,礼拜不完!
禅三前,在佛前发愿:生生世世护持佛教正觉宗门正法,决不退转;护持来正觉修学之菩萨们;尽全力报答师恩-----令我再生之悲愿大菩萨。
  
菩萨戒学子承化佛前顶礼
公元二○○年十一月三日
 
------摘自华严妙智网《明心见性报告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