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之人应对酒戒之轻与重罪的认识
学佛之人应对酒戒之轻与重罪的认识
唐密持明菩萨著
一. 前言:
未法常有修学佛法者,对酒戒之认识甚少,又被外道不如法之言论:「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所误导,或被嗜酒之藏密喇嘛所误导,认为以酒供佛菩萨是甘露,认为只要以无分别心去喝酒,即不犯戒,并批评那些显宗严持酒戒之人,是小乘小根器,如是外道藏密喇嘛,大肆饮酒、噉肉、杀生贪味,正是佛于《法灭尽经》预记说:【吾涅盘后法欲灭时,五逆浊世魔道兴盛,魔作沙门坏乱吾道,着俗衣裳乐好袈裟五色之服,饮酒噉肉杀生贪味,无有慈心更相憎嫉。】,其藏密上师以邪知见误导学人,致佛子平时辛苦所修持之功德,如破了洞的麻袋一般,渐渐漏失,其龙天护法神亦因此学子破戒而远离,冤亲债主及诸恶鬼神,得其方便缠身附体,以致障碍修道,最终因心性观念转变偏邪,不能与了义正法、善知识相应故,而终将投入藏密或外道的怀抱里,白白断送自身福德慧命。有鉴于此,愚以有限知见,将所知之酒戒轻、重罪及性罪、戒罪,依释迦牟尼佛于天界之报身佛--卢舍那佛,所宣说《梵网经》之【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之内容,来说明探讨酒戒之种种差别,以供养诸佛子大德们,作为持酒戒之参考。
二. 本文开始:
(略谈中国人饮酒文化)
中国人的饮酒文化,对于后代的我们,一直存有深远的影响,从大众婚丧喜庆,到自我的喜怒哀乐,皆离不开酒。诸位来看几段诗词:【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四座且勿语,听我醉中吟…】(辛弃疾-水调歌头)、【…把酒黄昏后…莫道不销魂…】(李清照-醉花阴)、【…殷勤花下同携手,再尽杯中酒,美人不用敛娥眉,我亦多情,无奈酒阑时】(叶梦德-虞美人)。 从这片段古人诗句中知道,中国人对这酒的依赖度非常高,又中国因气候环境适宜而大量种植高梁、麦、米…等农作物,间接促进酿酒、酤酒之行业兴盛,综观喝酒之人,从贩夫起卒到王公贵族,遍及大江南北;;但这对学佛之人而言,为了受持酒戒,周遭饮酒文化及环境所带来诸多之引诱及困扰,无疑是对严持酒戒之佛子的一项信心考验,若一不小心,信心动摇,而任凭随顺于众生之饮酒文化,从划酒拳、拼酒量、壮酒胆、表现自我个性气魄带种,到逐渐加深我见我执;;或从开始的自我限制,浅尝小酌、风雅怡情,到后来的啫酒成性、结交酒肉朋友、酒精中毒、酒后乱性、藉酒壮胆、…等,妄造种种杀盗淫妄之恶业,不但自残又害人,对于学佛持戒之人,饮酒所带来之修行障碍,是不可不谨慎也。
接着愚为了让对此《梵网经》不熟悉之学人们,生起对此经之殊胜了义心境,而特别摘录二段僧肇大师及佛之序文,望读者莫小觑或生轻慢想于此菩萨戒。
(二段序文)
1.首先以僧肇大师,为梵网经所作之「梵网经序」,来了解大师是如何对看待《梵网经》之殊胜及重要性:
【【夫梵网经者。盖是万法之玄宗。众经之要旨。大圣开物之真模。行者阶道之正路。是以。如来权教。虽复无量。所言要趣。莫不以此为指南之说。…于是。诏天竺法师鸠摩罗什。在长安草堂寺。及义学沙门三千余僧。手执梵文。口翻解释。五十余部。唯梵网经。一百二十卷六十一品。其中菩萨心地品第十。专明菩萨行地。是时。道融道影三百人等。即受菩萨戒。人各诵此品。以为心首。师徒义合。敬写一品八十一部。流通于世。欲使仰希菩提者。追踪以悟理故。冀于后代同闻焉。】】
2. 佛于宣说梵网经菩萨戒前之序文:
【【诸佛子等。合掌至心听。我今欲说诸佛大戒序。众集默然听。自知有罪当忏悔。忏悔即安乐。不忏悔罪益深。无罪者默然。默然故当知众清净。诸大德优婆塞优婆夷等谛听。佛灭度后于像法中。应当尊敬波罗提木叉。波罗提木叉者即是此戒。持此戒时如暗遇明如贫得宝如病得差如囚系出狱如远行者得归。当知此则是众等大师。若佛住世无异此也。怖心难生善心难发。故经云。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剎那造罪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众等各各一心勤修精进。慎勿懈怠懒惰睡眠纵意。夜即摄心存念三宝。莫以空过徒设疲劳后代深悔。众等各各一心谨依此戒。如法修行应当学。】】
复次,依《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卷下:
【【佛告诸佛子言。有十重波罗提木叉。若受菩萨戒不诵此戒者。非菩萨非佛种子。我亦如是诵。一切菩萨已学。一切菩萨当学一切菩萨今学。已略说菩萨波罗提木叉相貌。是事应当学敬心奉持】】
(注1.【波罗提木叉】:又作婆罗提木叉,戒律三名之一。译曰别解脱,又曰处处解脱。七众所受之戒律,各就解脱身口七支之恶之义而简别为定共戒道共戒,称之曰别解脱戒。又翻曰随顺解脱。以戒律随顺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之果故也。)
以下酒戒分为重戒与轻戒二部份说明:
一.重戒:
【【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酤酒因酤酒缘酤酒法酤酒业。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
(注2.【波罗夷罪】: 译为断头罪,梵网经中有犯淫盗杀妄…等,十种波罗夷罪,。比丘或在家受戒菩萨犯此罪者,绝比丘及菩萨戒之资格,此乃戒罪中之最重者,故不通忏悔(除非获佛加持之特殊因缘),犹如断人之头首不可再生也。)
略释酤酒戒之内容:
由于酤酒戒非是遮戒(遮止犯性罪之戒),因酤酒过失,能让众生于饮酒后麻醉自已心智,致意识模糊,无法正常思考及如理判断是非善恶,而随顺末那识之习气烦恼现行,而酒后乱性,易造身口恶业,如同制造贩卖鸦片毒品一般迷乱人性心志,是故酤酒业(含酿酒)即是性罪,无论此酤酒之人是否有受三皈五戒或菩萨戒,皆有性罪,造此恶业者,亦于未来舍报后,依所造业之轻重大小多寡之差别,需受尽三恶道之果报,因此,对于修行者而言,当于此有关事业,应严守莫犯;;有关酤酒的细节如下:
1. 自酤酒、教人酤酒:自己从事制酒、买卖酒或雇请他人买卖制酒之事业、工作等。
2. 酤酒因、酤酒缘:协助他人买卖酒、自已制作或贩卖酒器、酒瓶,或为酤酒公司,作广告营销、贩卖制酒相关原料、设备机器…等相关行业、种植制酒原料(高梁、米、麦…等),以供应制酒、买卖酒之相关行业。
3. 酤酒法、酤酒业:出书或传授有关制酒、贩卖之技术、方法,及投资或开店制酒、卖酒作生意…等。
二.轻戒:
【【若佛子。故饮酒而生酒过失无量。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不得教一切人饮。及一切众生饮酒。况自饮酒。若故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
无论是否有受此戒者,于自身饮酒,若不过量或不自醉,或于酒后无造身口业之过失者,皆无有性罪;;但在一般人而言(末受酒戒者),为随顺婚丧喜庆之礼俗习惯时或于公司应酬时、庆功宴时、他乡遇故知时…等,在有他人一同饮酒酒之场合时,自己倒酒自己喝,虽然无性罪过失,但汝若为他人倒酒、劝人喝酒、拿酒或酒器给他人喝者,佛说:【若自身手过酒器与人饮酒者。五百世无手。】,想想看,为了随顺众生饮酒文化,而自已拿酒杯倒酒给他人喝,一声「干杯」!将要承受于末来五百世没有双手之果报,这是何等可怖之事?
所以看来佛弟子,若想要随顺众生习惯风俗而方便饮酒,受少分戒,舍弃酒戒,如是而能修行顺利不造恶业者,实属难得! 最适当的做法,即是彻底严守酒戒,逐渐远离周遭饮酒环境,以防止自身过患产生才是。若有欲受酒戒者,但环境不易克服者,应当常于佛前忏悔、求佛菩萨加持,令已修戒顺利,但于已身亦应竭尽人事,末学列举以下几点供有心严持酒戒者之参考:
1. 尽量不攀缘、不参加婚、丧、喜、庆之宴会,除非是重要之至亲好友之宴会。
2. 若于参加宴会时,应事先请求宴会主人,开办一桌素食料理,以方便其它茹素之人,若仅己一人茹素时,亦可请其准备一碗素面即可,并事先告知对方自已不欲喝酒、敬酒。
3. 持戒者应当善于谛观,他人是否会因己茹素戒酒,而令他人滋生烦恼而造毁谤持戒之口业耶?持戒者除对自身严持禁戒之外,亦应时常生起慈悲心,悲愍众生被无明所障,以免讥毁持戒者,而于未来世,遭受无舌瘖哑之苦报也。
4. 修学菩萨道者,应善观众生于佛法无缘者、不熟识者、信受外道者、厌恶佛法者,莫令对方知自己所修行之内容为何?亦不需透露自身所持戒律之内容,以免令对方存心作弄汝是否持戒严谨?更不可肆意宣说如来藏之深妙法,以免众生不信而乱毁谤,令造地狱业 ;; 倘若有无缘众生追问汝不喝酒、不食荤之原由时,亦可藉以委婉之方便妄语,告知其人,自身有隠疾(对酒、鱼虾过敏、肝脏不好…等借口),医生嘱付不能喝酒食荤,或因开车、或老婆大人出门有交待不可喝酒,…等,如是宁可自己犯小妄语业,而不愿众生为了自已持戒而造极重之口业,此是修学菩萨道之行者应当具有的智慧与慈悲也。
所以在此菩萨戒中【自饮教人饮者。犯轻垢罪】,自饮教人饮皆犯此轻垢戒罪,自饮无有性罪,但教人饮者却有性罪,行者不可不谨慎行事,受酒戒而犯者,应尽快于佛前忏悔,或于布萨诵戒会时,如法忏悔,若忏悔后再犯者(忏悔最多不超过三次),则戒体已失,无持此戒之功德,当得重新再求受此戒;;若已受戒者不慎犯、明知故犯而不如法忏悔者,若累积起过三次以上,则轻垢罪转为僧残罪或波罗夷断头重罪。
结论:
所谓『菩萨畏因不畏果』,凡修学菩萨道者,在学戒、修戒期间,应常内观自心于起心动念时.是否犯符合戒律要求?若有犯戒之念头产生时应于第一个邪念头生起时,立刻对治,回到自己所修持之正念上,莫让意根于邪念上继续攀缘滋生更多邪想、邪思、邪心行,而产生难以挽回之身口恶业果报。
又『众生畏果不畏因』,众生心行放逸粗糙,造逐于感官享受,少有反省内观自身之生死过患,是故菩萨莫令众生,对持戒者有毁谤之事情发生,更不应该因为看见众生吃肉喝酒放逸造业,而令自心生起嗔等烦恼,乃至与其发生口角争执或肢体冲突;;菩萨当知无明众生本来如此,因无明遮障故。
复次修学菩萨道者,应以修慈悲心为根本,当知何为「一切法体诸解脱分解脱分」?菩萨修道当求解脱分功德 以快速大量显现自身无漏功德;;所谓解脱分,简单而言即是指能如实断除我见、证无生忍而不退者,详情请看以下经文:
《菩萨优婆塞戒经》(解脱品第四)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当知是人得一切法体诸解脱分。
善生言:「世尊! 所言体者,云何为体?」
「善男子!谓【身、口、意】,是身口意从方便得。
方便有二:一者【耳闻】、二者【思惟】。
复有三种: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闻】。」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从三方便得解脱分是三方便有定数不?」
「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虽于无量世中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于一时中以一把糗施一乞儿,能得如见解脱分法,有人乃于无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获得解脱分法,有人于无量世无量佛所,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只读一四句偈,而能获得解脱分法。何以故?【一切众生心不同故】。
「善男子! 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盘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若能【厌患生死过咎,深见涅盘功德安乐】,如是之人虽复少施少戒少闻,即能获得解脱分法。……。」
善生言:「世尊!说法之人复以何义能善分别?如是等人有解脱分?如是等人无解脱分?」
「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谓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听法,听已受持;;【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
善男子!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无量劫;;若不能得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地狱人】。若复有人阿鼻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能得如是解脱分法,当观是人为【涅盘人】。…。
善男子!有人勤求优婆塞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得戒,有出家人求比丘戒比丘尼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能得,何以故?不能获得解脱分法;;是故可名【修戒】,不名【持戒】。
善男子!若诸菩萨得解脱分法,【终不造业求生欲界色无色界】,【常愿生于益众生处】,【自定知有生天业,即回此业求生人中】;;【业者所谓施、戒、修定】。
善男子! 若【声闻人得解脱分】,不过三身得具解脱(须陀洹果最快三世能证无余涅盘),辟支佛人亦复如是。【菩萨摩诃萨得解脱分,虽复经由无量身中常不退转】;;【不退转心出胜一切声闻缘觉】。」
「善男子!若得如是解脱分法,【虽复少施得无量果】,【少戒少闻亦复如是】。是人假使处三恶道,终不同彼三恶受苦。…。」 】】
复次,修学菩萨道者,应当悉知四种菩提种子、如何修集增长菩提种子之五事?六事?八事?,详情请看以下经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