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的开示
错误的开示
有一位居士说到:「我们这个念头感觉,知觉,等于一股流水,前面一个烙头过去了,不要管,后面一个浪头没有来,没有来,也不去堵住它,也不去欢迎它,它自然慢慢来的少了。那么两头水流一齐切开,中间就是空的,就是现空的状态,然后经常把握这个空的境界,全在这个空的境界上。一切神通,一切智慧,都从空中发起。」
居士说:「这叫当下即空」,「就是现在这一下现一个空灵的境界,您空住智个上面。所谓空,您能够把握住,所谓把握,并不是用心,一用心又变成现在这个念头。」
事实上,居士所说的修行的方法,是以为这样再念头中间可以找到一个间隙,这样就是佛法所说的空,然后可以发起智慧。
由于抱持这种虚妄想的修行人很多,所以我们可以归类这些人是「念头空」外道,为什么有这个念头之间的寻找,是谁发明的,也不清楚,只是盲人,继续来接引另外一群盲人。
在圣严法师和达赖喇嘛的世纪谈话中,可以说是这类猜测圣境的另外一种想法,圣严法师说:「所以我刚才才问,心的光明现前以后,可以维持多久?如果一直维持下去,我们叫做澈悟;没有一直维持下去的话,叫做见性。」达赖喇嘛说:「对一个现证空性的修行者而言,空性的真谛是不可思议,超乎语言文字的。」
这些想象中的般若,想象中的真心,都是违背了佛陀教义。妄心于定中,生起了一切诸相,不管是不是光明,都是意识心的境界相,缘取相,是境界所生法,是因为能取的意识,去了知所产生的,而真心是离开了能取,哪里是以这个妄心所感受的光相,就可以称之为悟,这根本是禅定中的光影,还是不离开见闻觉知,乃至法尘的意识受想之用,如何可以称之为这是真心?这个既然不是,还有什么维持不维持的妄语呢?这个真心是可以描述的,也不是如达赖愚痴人所想象的那样,以为这个真心是不可思议,开悟前是不可思议,因为不能够用凡情来想,等到证悟了以后,就是可以思议,就是这个,开悟之间的人都可以用言语来交谈,所以不必超乎语言文字。
佛陀告示我们:
1.      意识心是由于根尘相触,而由如来藏所生起的生灭法。
2.      意识心的念头不断地如同瀑流,有知,就是有想,就是意识心。
3.      意识心不论是大小粗细意识,都是意识心。
4.      意识心所知觉的,是和这前五识一起运作,所以可以检别世间五尘。
5.      意识心是认识这法尘,其中有五尘相似由如来藏所生的法尘。
6.      意识在几种状态会灭掉:正死亡,正睡眠无梦,昏迷,灭尽定,无想定。
如今以人以为这个意识心,可以停格,因此就可以捕捉这个停格的时候,这样就是真心,就是开悟,这样就是生起智慧。这样特别想法的人,也可以戏称这样的人是属于「意识心停格」外道,因为这样的想法根本就是根本逻辑就是错了:
1. 如果能够思惟的不是意识心,那请问是个什么?
2. 如果现下思惟的不是意识心的心所能力,请问那是什么?
3. 佛陀说这个想,思惟,感受,这些都是意识心的功能,为何一定要抹杀意识心的功能,难道只因为佛陀说这个是妄心吗?
4. 由于这个想,就是这个知,我们才有办法了知这个周遭的世界,这个知有什么错呢?
5. 即使这个意识心是这样的生灭法,并不妨碍我们可以使用它来寻找真心啊?
这个意识心就是如是的体性,当它进入定境中的时候,就不容易知道什么叫作真心。所以禅师不用打坐来作开示,如果这定境打坐,静坐相貌,可以方便开示真心来让弟子明白,这样禅师语录就会有许多打坐的开悟记录以及教导,可是并非如此。
当然也可能有人说,那如果不是这样打坐,应该有真悟的禅师会来破斥打坐,可是祖师语录之中应该没有人会否定打坐吧?
1.      六祖惠能大师不同意打坐:「住心观静,是病,非禅!」
2.      六祖惠能大师不同意打坐:「常坐拘身,于理何益!」
3.      六祖惠能大师不同意断念无念打坐:「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量!」
4.      六祖惠能大师不同意打坐:「一生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5.      六祖惠能大师不同意打坐:「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6.      六祖惠能大师不同意打坐:「汝等慎勿『观静』及『空其心』!」
7.      六祖惠能大师不同意打坐:「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
六祖座下玄策禅师论二十年静坐的智隍禅师,说:
1.      如果您是无心入定,那一切草木无情瓦石,都应该得定。
2.      如果您是有心入定,那一切有情含识,都应该得定。
3.      如果您是不见「有无」的心,那只是一般的定,谈不上出定入定。
4.      而如果您有出定入定,这就不是大定。
所以乐于打坐,听从居士说法而猛修学四禅八定的修学人,应该要省悟,四禅八定,当然是要有出入定,如果连这个出入定都没有,代表这禅定的修学还不到家,可是就算是到家了呢,还是被直接请出;而最后智隍禅师如何呢?他忍不住问呢:「那六祖以什么作为禅定呢?」玄策禅师回答:「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
1.      本心本自圆寂,本自涅盘。
2.      本心本自清净,无有染污。
3.      本心无有作相,如如不动。
4.      本心寂静,无有作相而起念。
5.      本心自体如如不动,从不增减。
6.      本心运用随应万法,无有差失。
7.      本心不修而得,从始而有,无有生灭。
8.      本心无住,无有住于世间六尘之相。
9.      本心无住,离开一切禅定寂静相貌。
10.   本心无生,从来就无有生灭相貌。
11.   本心无生,离开一切禅定得力不得力,如是而有的生相。
12.   本心绝非五阴六尘,色受想行识,皆不是。
13.   本心本就不是大小粗细以及以及一切行住坐卧之中的意识心及其心行。
14.   本心能生出一切万法,而不取六尘,因为不知六尘,从来不会六入。
15.   本心自体体性迥异意识心会取六尘,从来不取,但能执藏一切因果种子。
16.   本心自体清净,但能够储藏种子,体现世间万有。
17.   本心常自如如,远离一切意识心所知的清净不清净,定不定,乱不乱。
18.   本心不是虚空,而真有实体。
19.   本心无形无相,非是物质。
20.   本心无有物质可说似,但虚空思量也不是。
21.   本心离开一切取舍,离开意识心所缘取的六尘境界相。
22.   本心离开一切相待对待法,离开一切有无净染明暗智慧烦恼。
23.   本心于一切凡愚贤圣烦恼禅定智慧中,都无有增减。
24.   本心于大乘经典,因为其有开悟人所共知的体性,所以称为第八识。
所以错悟的人,不能明白真心的体性,也不修学,如何会通大道。
经典上,佛陀亲口说:
1.      甚深义者即是第一义谛,第一义谛者即是众生界,众生界者即是如来藏,如来藏即是法身。
2.      阿赖耶识亦复如是,是诸如来清净种性;于凡夫位,恒被杂染;菩萨证已,断诸习气,乃至成佛,常所宝持!
3.      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恶慧不能知,藏即阿赖耶。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辗转无差别!
4.      真如离心法,远离于分别。
5.      自性清净心而有染污,难可了知!
6.      如来藏为无始虚伪恶习所熏,名为藏识。
7.      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盘。
8.      显示阿赖耶,殊胜之藏识,离于能所取,我说为真如。
9.      阿黎耶识者名如来藏,而与无明七识俱。
所以「如来藏」「阿赖耶识」「第八识」「藏识」「真如」「自性清净心」都是世尊所要表达的第一义谛,这就是于凡夫位所能够了解的「真心」,等到开悟以后,知道这其中还是有许多的杂染污染种子,所以要断除这些杂染种子,这些种子虽然不是如来藏的究竟体性,但会覆盖如来藏的许多功能,所以必须要断除。
乃至我们现在的妄心,这个七识心,都不是究竟,因此修学者应该要去找到这个本心,这个真心,这个如来藏!
因此要在居士所说的念头之间,这就是无念,这还是自欺欺人。
意识心起来的时候,就是有了这意识心的所有法,五别境法,五遍行法,其它的法先不说,就有这十种法可以随着意识心而运作,哪里是无念无法呢?哪里没有意识心的参与呢?
这十个心所:触,作意,受,想,思,念,胜解,戒,定,慧,都是意识心的心所法,都不是真心,这如何能够能藉由这些念无念的运作相貌中,去强立一个叫作念头中间的无念,而更希望这无念的时间扩大,只要有感觉无念,这本身就是「想」,这或说不是很粗的想念,可是还是意识的所缘取的境界,哪里能够说是真心呢?
佛陀说真心可以遍一切处,这个意识心念头的中间,即使可以捉摸的到,那可以如何遍一切处?它只是粗的意识心的「停格」,暂时不现起这个语言文字,或是去攀缘五尘境,或是固守一个空空的无有物质的法尘境,不管是哪一种,它还是很清楚地被意识心所缘取而知,自己知道所感受的是个什么,所以它必须要停止许多的外在的攀缘,才能够现起,这样哪里可以遍缘一切处呢?
这样努力上一辈子,想要去证悟一个真心,只是缘木求鱼,在这自己的意识心境界里面,努力去挖,努力去找,这样实在就是白忙一场,这样想要找个无念的真心,实在是浪费自己的时间,生命不是这样虚掷的。楞严经说到:「纵灭一切见闻觉知」,了不起了,但是下一句话,「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还是意识心所感受的法尘境界,不论是这法尘境界都么殊胜,有光有影,有宁静,有自在,有不执着,有平等慈悲,有菩萨,有空,有虚空,有念,无念,这些都还是法尘,还是在意识心的分别所知境里面,所以只是这三界中的相貌是认取,这还是境界相,不能算是实际理地!
真心是从本以来就是无念,祂的念和这未证悟的有情所想的念,大不相同,所以称之为无念,让大众可以方便找寻,祂可以圆满成就诸法,这一点哪里是什么两个念头之间的东西可以作得到的?祂因为有许多的体性,但又不是意识心的哪种的体性,所以没有开悟以前,只能够少许提及,免得又认错;如果说真心有念,这个念很特殊,大家还是会穷往这个意识心里面去乱找,结果说无念,结果还是有人要把这个意识心活生生地挤出一个无念的空档,真的是只会错解 佛陀的意趣; 佛陀已经明白地说,这个真心不同于识蕴,也就是和这个意识心无关,就是因为不同,又会有人怀疑,所以直接说这个真心没有念头,这样可以加强这个不同于意识心的效果,可是还是有人就因为此,赶快去生出一个没有念头的状态,这真是自作聪明!
而且这种状态,明明就有可以感觉的心,另一个被感觉的境,这个就是能取和所取,不能离开这个三界中的能取,不能离开这个三界的境界,这个境界永远是有为法,有为法就是会生灭,把心的感觉状态轻轻地改变一下,或是受到五尘境的干扰,这个感觉就没有了,哪里可以说这没有生灭呢?既然会有生灭,如何说它是究竟的真心呢?
所谓的真心,真的是一个心,只不过祂不是一般的意识心,也不是意根,也不是前五识。祂很特殊,可是祂又实在是很平常,因此证悟的人,只好也跟着 佛陀来说「无所得」,因为没有更多了什么,证悟了以后,有新得到了什么吗?都没有,除了了解了这件事情以外,其它的都没有,因此了解这个,就叫作般若,勉强说生出了般若智慧。所以这个般若智慧,在这一开始的时候,实在是也没有特别地产生什么;就是只有知道什么叫做是真心,这个就是般若!所以有的人危恐他的境界相会消失,所以要去下什么功夫,保持保任什么开悟境界,这个根本就不是开悟。
那如果说这个不用特别去寻找,这自自然然的状态就是,那也是无知外道,自然外道,无事息心的外道,不必用功的外道,不知接下来还要做什么的外道,所以这种外道,将想法放在自然,任运自然,这当下就是,当下即是,不必特别生起什么求圣求贤的念头,每天如是好好生活,这样不去执着一切诸法,而能够随缘过此生,遇到有缘份的人,就跟他说这番道理,以为这样就是了达 佛意了,对一切事物都不再着相,于众生也等同看待,这样的人就是自然外道,事实上,把这佛教的名相去除以后,这想法还是外道,当然即使是加入名相之后,当然也是外道。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