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含经在佛法中之定位
《阿含经》有四大部,即《长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杂阿含》,此四阿含已总述三乘佛法,而《长阿含》以四谛八正十二因缘法等二乘法为主,兼破六十二外道见;《中阿含》所述略同。此二大经亦兼说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其中隐含第一义悉檀,而隐覆难知,未具法眼者不能知之。《杂阿含》中多述第一义谛,虽然偏说二乘菩提,而于其中处处隐其密意,说有如来藏--涅盘本际--中道心;亦于十二因缘中说「缘于五阴」之识。《增一阿含》中则开显大乘菩萨道如来藏门。
四阿含诸经,为佛教根本,是佛初转法轮所说,摄属五时三教之声闻教。所说虽为方便接引畏惧生死之声闻种性法,然已处处隐覆密意而说大乘般若唯识。惟因般若及唯识之意涵极为隐密,故不易为人所知所触;学者复多急求了生脱死,欲求解脱果证,往往忽略,不知不证。及至成就俱解脱果已,自知不受后有,于解脱道之梵行既立、所作既办,未舍寿前便思惟:「阿罗汉入灭已,是有?是无?是有无?是非有无?」由是思惟故,知有涅盘本际不灭,离我离人离受想行,寂然无想﹙无觉知﹚,非三界有,亦非断灭无,由是说名中道。
然犹不能真证中道,谓仍未知未证未领受涅盘本际--第八识--故不能真起般若慧,不入真实中道。遂有后来佛说《般若经》六百卷及小品般若等,复精要而说《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精华则是《心经》也。此谓般若中道实相,乃是说人人皆具之真实自心,具有中道性,是一切法界之根源,亲证之者能渐了知法界实相,世出世间般若即得渐生,了知有余涅盘无余涅盘,亦能证知不共二乘之本来自性清净涅盘,后亦能知佛地无住处涅盘而求未来证之。般若虽是中期所说,然此般若已于初转法轮四阿含中隐覆说之,非未曾说。
诸大罗汉回心大乘证般若已,欲求佛地正遍知觉大菩提果,然犹无阶可达,佛乃三转法轮,宣说唯识五位十地行果,叙说菩萨法无我智,令启一切种智而住无生法忍地,地地增上乃至佛地四智圆明;此即《楞伽经、解深密经、如来藏经、胜鬘经、无上依经、显识经...》等方广经典之唯识学也,而三转法轮诸唯识经旨,已于四阿含中密意说之,部分则已显说,非未曾说;故初转法轮至三转法轮诸经,由浅至深,前后贯串,一气同声,无有丝毫抵触矛盾;二转三转法轮所欲说者,皆已预埋伏笔于四阿含中,以待后时缘熟而说,愈说愈了义,愈说愈究竟胜妙。然后以《大般涅盘经》宣示见性成佛之义,以《法华经》收圆总成,五时三教至此圆满,故名终教。﹙此后出现之密宗经续,除《楞严经》外,并非佛法,佛法至此已圆满具说故﹚;自凡夫位乃至佛地所应修证之解脱果及大菩提果,其知见、行门、修法、证境,已具述故,化度之缘已满,由是世尊遂取灭度、示现涅盘,转依四种圆寂及四智圆明境界,常依无住处涅盘利乐有情,尽未来际永不止息。由此明见四部阿含于佛法中之地位,极为重要;亦是南北传、显密教所共认真实者,俱无异议者。
然四阿含之密意极难知解,非未具大乘法眼者所能具知。密意且置,四阿含中显说之二乘菩提,乃至聪慧如印顺法师达赖喇嘛者亦不能知证,今时南传佛法之「圣僧」们亦不能知证,悉堕常见外道中:或误取意识觉醒性为涅盘心,或别建立想象之意识细心为涅盘心,自外于二乘菩提之果证,自外于二乘菩提之修证。
如印顺法师「主张不违反佛法的本质」,「以佛法研究佛法」,「在佛法的研究中,就是不固执自我的成见,不预存一成见去研究」,然而却实际违反佛法本质,悖逆四阿含佛旨,以预存之密宗应成派中观邪见而研究佛法,将佛法之根砍除--否定「识缘名色」之识、否定涅盘之本际。更说初期大乘之《般若经》意旨是一切法空,主张「离自心藏识外有般若空」,成无因论者。而反诽谤三转法轮唯识诸经所说如来藏法「富有外道神我色彩」,妄谓如来藏非真实有,不可证知,乃是一切法空之方便说;大胆否定第八识及第七识,妄谓佛于四阿含中唯说六识,未曾说七识八识;达赖喇嘛亦复如是同声否定,俱成诽谤见。此二人否定七八识已,恐人责彼为断灭见者,乃别建立意识细心为生死轮回之根本持种识,于成就诽谤见已,又成就建立见;佛说如是人者成就建立诽谤见,谤菩萨藏,一切善根悉断,成一阐提人,《楞伽经》中具说分明。如是等人,尚不能知四阿含中佛语显意,何况能知四阿含之密意?来世尚且不保人身,而言有诸佛法证量,无有是处!
四阿含中具摄三乘佛法,也具摄大乘之通教别教菩提,此理于今全球佛教界中,几已无人能知。如印顺法师《以佛法研究佛法》第五、六页中,主张唯识学是经由佛教史上之学说演化而来,可知印老完全不知不解四阿含中之唯识学显说隐说佛旨,故有如是谬说。此理将于未来著作《阿含正义》一书时,以「唯识学探源」为子题而证明之,由四阿含中直探唯识种智之本源,此处暂置不表。
印顺法师曾云:「现代的佛法研究者,每以历史的眼光去考证研究。如没有把握正确的无常论,往往会作出极愚拙的结论。」﹙《以佛法研究佛法》页七﹚然而印老责人之语正应责己,此谓印老自以错误之无常论,而考证研究佛法,故作出许多极愚蠢之结论。如彼否定四阿含中佛说十八界之意根界﹙第七识﹚,又否定四阿含中佛说之涅盘本际、识缘名色之识;又于佛说十八界无常之意识界中,别立意识细心为不坏之持种心,用来否定三转法轮之第七八识如来藏法,令三乘佛法堕于兔无角论、无因论、断灭论中,而以蕴处界灭已之灭相恒存,饰言不断灭,谓之为真如。然,则真如即是断灭空之异名,阿罗汉入无余际成断灭故;不然,则尔印老如是结论名为愚蠢;究竟然耶?不然耶?
余颇认同印顺法师此说:「愈古愈真者,忽略了真义的在后期中的更为发扬光大。愈后愈圆满者,又漠视了畸形发展与病态的演进。」﹙《以佛法研究佛法》页七、八﹚然印老不应因密宗之畸形发展与病态演进,而误断唯识诸经亦如密宗为畸形发展变态演进;唯识诸经已于四阿含中密说显说故,唯识诸经宣示四阿含及般若经所未宣说之成佛之道故,宣说成佛所必具足之一切种智十地道故。
密宗之后期大乘法,并非由小乘大乘、由阿含般若唯识而发展为无上密;事实上乃是经过阿含般若唯识三法之门前时,不入三门,于门外摘取一些佛法名相,绕道至三门背后,以外道法之本质,假藉佛法名相及佛教名义,遂行淫秽双身修法,而妄谓为修学三乘佛法后所应修证之无上密法、无上方便法,谓为超胜三乘之金刚乘法;实则三乘佛法,彼密宗四大派古今法王活佛等,未曾有一人得入见道位,俱在外道常断见之凡夫位中;以外道性力派学说,取佛法而代之,绝非是佛教。
印顺法师于「无上瑜伽、大乐光明」等双身修法中,洞悉密教之鬼神本质,然却迷惑于密教之应成中观邪见,深陷其中,为邪见所溺,严重误解四阿含之佛旨:「三世如幻,没有前后隔别的剎那生灭,前因后果的相续,是缘起的,不即不离的相续。因此,因灭果生,不是从甲的断灭而生起截然不同的乙,甲乙间有着不可离的关系。...所谓共通一贯的理论或制度,近于变易中的不易,但它决非有一真常自体的存在,而是流变中的相对安定性,是唯识学所说的似一似常。这样的研究,佛法才能成为一贯的,有条不紊的。」﹙《以佛法研究佛法》页八﹚。
印老云何严重误解阿含佛旨?谓四阿含中,佛处处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佛处处说「三世之内外粗细好丑远近之色阴、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三世之内外粗细好丑远近之
受想行识非我、非异我、不相在」,佛亦说「取阴俱识...于色中识住,攀缘色,喜贪润泽,生长增广;于受想行中识住,攀缘受想行,贪喜润泽,生长增广。」取阴俱识者,谓取五阴、执持五阴,而与五阴俱之识也。五阴者谓十八界法,十八界中意根界是心、六识界是心,俱摄于十八界中;学人当于五阴俱厌俱舍,而后能得解脱果:《...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于四大身厌患离欲背舍,而非识。...如是多闻圣弟子于色生厌,于受想行识生厌。厌故不乐,不乐故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录自杂阿含二八九经﹚
如是厌舍五阴七识心已,舍寿不复现起来世五阴七识,说此名为无余涅盘。然此涅盘非断灭法,有本际第八识故,舍寿前之五阴七识由「取阴俱识」所取故,即是「名色缘识」之第八识也。
如杂阿含第二八八经,探究十二有支之名色--受想行识七心及色身--是自作?是他作?是自他作?或是「非自他作之无因作」?答案是由第八识而生:《...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为自作?为他作?为自他作?为非自他﹙之﹚无因作?」答言:「尊者舍利弗!名色非自作,非他作,非自他作,非非自他作无因作,然彼名色缘识生。」》此谓名色七识心,非自己能造作自己,亦非由他人造作自己,亦非由七识心自己配合他人来创造自己,但也不是外于自作他作之无因作--乃是由往世之七识心色身所造之业行﹙行支﹚,而由识生此世名色七识心,故云「名色缘识生」。
名谓受想行识,色谓五根色身,识阴谓眼等六识及意根末那识;名色既有七识,能缘名色者、能生名色者,当知别有一心,是即「名色缘识生」之第八「识」也。如是,四阿含已密意说有八识,惟不以数名之,非无七八二识,而印老及达赖否定之,故说印老等人严重误解阿含佛意。
如是,初转法轮四大部阿含诸经中,处处隐覆密意而说般若及种智,与二转三转法轮无有丝毫抵触。若四阿含中所说抵触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者,则宣说阿含经时之释迦应非已成佛,仍不解般若中观故;若般若中观所说抵触唯识种智者,则宣说般若中观时之释迦仍未成佛,尚未证得唯识种智故。然今现见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正理,悉已隐覆密意于四阿含中说已,三转法轮前后诸经无有丝毫抵触者;凡夫不解,自生错会,妄谓最究竟了义之唯识种智为虚妄说、为方便说,而否定为非佛说,谓唯识诸经为佛灭后之弟子所造者;如是说者,谤正法轮,造无间业。达赖喇嘛与印顺法师之否定三转法轮唯识诸经所说七识八识者,咎在未能如实证解四阿含佛意,致造如此无间重罪;愚痴学人复随学之、随谤之、拥护弘传其邪见,共同成就无间业。欲救彼等诸人故,宁可现前得罪,安忍默观彼后世苦?
如印顺法师云:「像后代发扬大成的唯识学,原始佛教里当然是没有的。但唯识的倾向,不能说没有,至少也有点近似。原始佛教的缘起论,确有重心的倾向。处理的问题,又本来与心识有关。后代的佛弟子,顺着这种倾向,讨论有关心识的问题,这才有意无意的走上唯识论。」﹙《唯识学探源》页三二﹚然实阿含诸经处处已说唯识正理,印老及达赖读之错解,故造如是谬论,令三转法轮诸经正理蒙尘,令三乘正法根本之如来藏义淹没,少人肯修肯证;佛法遂离四阿含正理,堕于意识思惟所知之五阴缘起性空、无常无我中,成断灭论,益趋浅化;人人如是闻熏信受,根机转浅,遂成末法。
今观四阿含诸经所说,隐显皆合般若中观及唯识种智妙旨,若有真善知识依正义而疏解之,则诸佛子即能真实明解四阿含诸经佛说正义,印证二转三转法轮之般若及种智,皆是佛陀真实旨意,令一切人天不能否定大乘唯识种智妙法,由此而可证知《阿含经》在佛法中之地位极为重要。此四大部经所集诸经,是一切佛门学人所共认为佛说,而无异议者;今以四阿含略证中观般若及种智唯识诸经,是佛所说;二三转法轮诸经所说般若中道智及唯识种智正理,复能建立四阿含诸经所未细说之大乘别教微妙正理,能令佛子依之修学,乃至成佛。阿含般若唯识,如鼎三足,互待互成,缺一不可,由是能知《阿含经》于佛法中之地位极为重要,不可偏废。
平实导师 <宗通与说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