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罗汉托空钵
接下来我们就进到第五卷〈杂品之余〉:【善男子!若复有人,于身命财悭悋不施,是名为悭;护惜悭人,不施之心、不生怜愍;留待福田,求觅福田;既得、求过,观财难得,为之受苦;或说无果、无施、无受,护惜妻、子、眷属等心,积财求名,见多生喜,观财是常,是名悭垢。是垢能污诸众生心,以是因缘,于他物中尚不能施,况出自物?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槃断于有故。】------《优婆塞戒经》卷五
佛接下来说:善男子啊!如果有人因为对于自己的色身、生命、财产生起了悭贪、怜惜之心,所以吝啬不肯布施,这就叫作悭;对于自己的悭心,保护不肯舍弃,怀着不肯布施的心态,不对众生产生怜悯的心;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把财物留待,等待最好的福田出现;一直寻求追觅最好的福田,认为这个福田太小,我不想布施,我要等更大的福田,再等更大的福田,继续等更大的福田,也就是始终怀着悭贪的心;等到好不容易真的找到了一个好福田,却又在那边想:“哎呀!这个福田是有过失的啊!看来这个僧团也不怎么清净嘛!看来它还不够好啊!”然后又想到:“我这些财物可是很辛苦才能赚来的啊!”最后想了半天又不愿意布施了。
或者真的遇到了很好的福田,自己却不相信,布施真的有因果吗?布施真的有果报吗?真的有布施这一件事情吗?布施者是谁啊?受施者又是谁啊?我这样子布施,到底会得到什么呢?然后就想:“哎呀!反正一切无常嘛!现在我是布施的人,未来说不定就是受施的人,到底有什么用呢?”就开始在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然后背后还是因为悭贪的心,不愿意让自己的财物布施出去,所以就不愿意布施;因为舍不得,因为想要保护财物不要丧失,就好像要保护自己的妻子、保护自己的儿子、保护自己的眷属,希望他们永远都属于我,永远都不要离开我,所以就不愿意布施;为了累积自己的财富,不愿意布施;为了求得富有的名声,让大家都知道我是有钱人,所以不愿意布施。
这样的人看见了自己的财富越变越多,就生起了欢喜心,他把这一些财物看作是常住的、永远不坏的;所以就把这些东西紧紧地抓在手上,这样的人不但是悭人,而且他的悭已经生起了厚厚的污垢了,所以叫作悭垢之人。这种悭垢的烦恼,它能够污染众生的心,由于这个因缘,对自己的财物尚且不能布施,那又何况是进一步的布施其他东西呢?即使是慷他人之慨,布施他人的东西,都尚且作不到,更何况是布施自己的东西呢?那就更作不到了。
如此对于身外的财物的“我所”,尚且不能够布施,更何况是要布施出自己身中的“我”呢?大家都知道,佛法的修行就是要舍弃虚妄的我,也就是愿意将自己那个妄心的我布施出去。诸佛法教都说无我、要舍弃我,一个心多悭垢的人,他连我所拥有的财物、名声都执持着不肯放,那就不可能去舍掉这个能思、能量、能作主的我。也就是悭垢的众生很难在佛法中得到实证,因为悭垢与无我,两者是背道而驰的,没有交集;也就是说,解脱功德其实是从布施中得。但是这样的道理,许多人总是怀疑不信,将解脱当作是出世间法,布施当作是世间法,然后说它们两者没有关系。
我们来看看经典中的记载:在佛世的时候,有一位梵志生了儿子,名字叫作阿保。父母请来了相命师为阿保看相,结果相师说:“这个孩子啊!注定要一生潦倒无福。”所以父母也因此对阿保生起了厌恶的心。到了十二岁的时候,父母就将阿保赶出家门,阿保就只好流浪街头,靠乞讨为生。有一天,阿保经过祇园精舍,释迦牟尼佛心中知道因缘成熟了,便叫阿难尊者去问阿保愿不愿意出家,阿保非常欢喜的答应了。佛以手加持阿保的头,阿保的须发就自然落地,并且袈裟着身,佛就为他取了法名叫作罗旬踰。当时祇园精舍的僧众,每天分成五组出门托钵乞食,而罗旬踰所在的这个小组呢,总是托空钵而回。佛陀就请其他小组的比丘把食物分给罗旬踰的小组。如此接连了好长一段时日,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心想:“再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不如我来试看看,让我和罗旬踰同行,也许就能托到食物了。”佛也答应了,就安排罗旬踰与目连尊者同一组去托钵。目犍连尊者就带着罗旬踰出门,但是一路上都托不到钵,最后目犍连尊者只好以神通力,飞越了几百亿个国家,结果还是托不到钵。此时罗旬踰饿着肚子,等在恒河旁边,目犍连尊者则先回到祇园精舍。佛陀就将自己钵里面所剩的一点点食物分给目犍连尊者。目连尊者就请示 佛:“佛啊!我现在肚子非常的饿,即使将整个须弥山都可以吞得下去。所以这一点点食物,恐怕我吃不饱,这少许的饭恐怕不够吃。”佛就告诉目犍连尊者说:“你不必担心这个问题。”于是目犍连就放心地食用,等到目连尊者吃饱了,佛钵中的食物并没有丝毫的减少,这就是 佛的无上功德。
一旁舍利弗尊者就想到罗旬踰还没有吃饭,于是就禀告 佛,希望能将佛钵里面所剩的食物分给罗旬踰。佛说:“我不吝惜这一些饭菜,但是因为罗旬踰他自己累世因果的原因,所以他是得不到这些食物的,因为这不是他应得的。如果你不相信,可以把食物分给他看看。”于是舍利弗尊者就前往恒河边,把食物分给罗旬踰,罗旬踰才接手过去准备食用,一个不小心,竟然将钵给打翻了,所有的饭菜就散落在恒河中,被水流冲走了。罗旬踰只好返回精舍,此时他静坐思惟:“每次当我与比丘僧们,大家同行托钵,大家都是空钵而回;舍利弗尊者慈悲的把佛陀剩下的食物给我,我却又不小心把钵给打翻了,自己真的是没有福德消受这些食物;这一些都是自己宿世的因缘果报使然的,所以我应当安忍、承受。”罗旬踰就像这样子的一心专注思惟,因而除去了心中一切的烦恼尘垢,而证得了阿罗汉果;同时他也明白了自己过去所造的诸恶业因果,因此罗旬踰就从地上抓起了一把泥土,把泥土吞下去以后,他便进入了涅槃了。
此时众人都很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恶业,让罗旬踰这一生如此的贫困而不能吃到东西?可是又以什么样的因缘,让罗旬踰可以值遇 佛,还能够证得道果?所以 佛陀就为大家说明。佛说:“在惟卫佛的时代,罗旬踰是一个心怀悭贪,吝啬不肯布施的人。有一次要用餐前,他脱下了衣服铺在地上,惟恐饭粒会掉落在地上。此时有一位沙门托钵前来化缘,悭贪的罗旬踰舍不得布施,就随手捧起一把泥沙放到沙门的钵中。可是这位沙门仍然慈悲地为他祝愿:‘愿施主早得菩提!早得解脱!’罗旬踰因为悭贪所以无福,再加上又轻慢了三宝,这样的大恶业的缘因,长时间轮回在三恶道中受苦无尽。虽然当初因为那一位沙门为他祝愿,今天终于能够证得解脱道,可是仍然没有这个福报来受用食物。应这个因缘,最后他得吃泥沙而入灭;当时接受泥土供养的沙门,就是现在的舍利弗尊者。”
那么各位来判断看看:到底出世间的解脱证果,跟世间的福德善业有没有关系?当然是有完全的关系!如是因则如是果。世间福德善业的本身,它不是解脱,但是缺少了这一些福德与善缘,那就会完全的与佛法解脱无缘。解脱道已经是如此了,佛菩提道更是如此。那么为什么罗旬谕能够遇到佛法?能够遇到舍利弗尊者?最后还能够证得阿罗汉?就是因为他的过去世,对舍利弗作了供养。虽然他只是把泥沙放进了钵,但这仍是供养三宝,不能说他没有供养三宝;可是他所供的东西是泥沙,不是僧人所需要的食物,所以到了今生,他的果报也只有泥沙,得不到所需要的食物。所以不论是解脱道,或者是佛菩提道的修习,从最初开始,它的背后就是依着福德在支撑的,这是很多修行人都会忽略的事情。所以,记不记得 佛叫作“福慧两足尊”,福德与智慧是同等的重要,什么时候福德具足了,智慧就能够具足;两者都完全具足了,那就是我们要成佛的时候了。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菩萨正行二》    第038-039集 <作者与受者的关系(六、七)>     余正伟老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