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哲学博士的忏悔(下)----泰洛
如果您已经信受平实导师揭示出来的完整而真实的佛法体系,又何必再去读这些人的书呢?我因为工作使然,不得不读,我巴不得自己能不读呢!下面从自己的体会,结合学术界的状况出发,略微分享一下我心中平实导师胜妙著作的无比珍贵之处,其实千言万语也说不尽我心中的感恩:

  首先,平实导师宣讲弘扬了《楞伽》、《起信》、《胜鬘》、《楞严》。须知,这几部经典就是学者眼中最为典型的如来藏思想,也是历史上中国佛教的根本支柱。在近代诽谤如来藏的大背景下,平实导师出世狮子吼,撑起真正的佛法大旗。可想而知平实导师的来历与气魄!因为这是在逆转一切众生的业力趋势啊!近代以来诽谤如来藏思想,正是众生业力使然啊。会里菩萨曾说过:心性本净的如来藏思想是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精神财富,中华文明乃是承接大乘佛法并接受大乘佛法改造重铸之后的结果!末学深以为然!

  第二点,平实导师对大小二乘关系的说明在学术界无人能做到。《阿含正义》七册真正细致阐明了大小乘法义在《四阿含》中的关联。学术界多以思想史发展的眼光审视大小二乘,纵然某些学者心系大乘却也无力辨明。大乘如何成就小乘,如何建立小乘于不败之地?除了导师法宝,您可曾在任何一位古代大德的著述中发现其中堂奥?第三点,平实导师对禅宗的宣说。末学曾走访很多禅宗寺院,但几乎没人知道看话头何谓。在导师出世之前,禅宗的修习无非两个走向:一者如同心中心那样的离念灵知,二者就是心灵鸡汤,看破放下。对于离念灵知的说明,导师已经写了很多,几乎每本著作中都会提及。末学想分享的是,您凭良心想一想,像《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禅:悟前与悟后》这样的著作所宣示的禅净圆融之旨,乃至宗门详细的修证知见,您可在古人那里见过?就是在大慧宗杲的传世著作中,您凭藉自己的阅读思维又能挖掘出多少参禅知见呢?古德真的口风很紧!大慧尚且有书信集《大慧书》传世,请问,您如果不读平实导师法宝,凭自己的思维力能解码《大慧书》多少内容呢?您也可以随意翻阅唐宋明三朝文献,试试看自己能提炼出多少禅法知见。平实导师说法,真是普降甘露大雨,滋润一切!这和导师证量远高于一般禅宗祖师直接相关。

  第四点,千年来的根本核心疑难:阿赖耶识与真如、如来藏之关系。弘法视频《佛法东来(二)》如实追溯了玄奘大师前往天竺取经的缘故。如今满天下又是谁解说这个问题最透彻?是学者吗?如若您期待支离破碎、埋头古籍的学者来做解答,那恐怕您要失望了。我已列举了两位最知名的大学者的唯识研究状况。阿赖耶识与真如的关系,惟证乃知。要证要解,依凭何在?除了平实导师胜妙法宝,又有何依凭?如果没有导师法宝里引述的经论,您单单想找到究竟是哪些经论、从哪些层面揭示了这一问题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尚且不可得,遑论凭藉自己的思维去通达。绝对不可能!除了实证的大善知识,以及遵守善知识教诲、依凭正见思维的未证法学人,没有任何凡夫能够在思维以及对经论的熟悉上,超越我上文所列举的那两位大学者。如果您自诩思维力强,也请千万别忽略一个前提,那就是:您关于佛法的一切思维都在导师出世之后!大学者兴许还偷偷吸收导师著作的法义呢,但面子上绝对不会承认。也就是说,今日退转的学人,如果您得意于自己的思维,也千万别忘了您从平实导师法宝中收获了太多太多,永远也无法抹去!哪怕您今天不再信受,事实上佛法的框架与很多核心知见都来自导师。

  统合这四点,末学想表明:学者那里的佛法知见永远是支离破碎,绝对不可能完备而整体性正确,无论近代还是当代的学者都是如此,此其一。学者那里没有行门,普遍也不修行,纵然修行也仅限于持名念佛、持斋戒、打坐观心观空一类,此其二。学者与印顺都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别,究其实质:都想靠思维打通佛法而不追求实修,也未曾留心于是否有善知识出世,也无力做出拣择判断,也没有在深法面前安忍而仰信诸佛世尊不可思议的智慧,因为种种缘故,强出头、强解释,渐渐地割裂佛法经论以至难以挽回,此其三。宣说佛法有赖大善知识住世,佛法的智慧是超越语言与思维的,这一点必须深深信乐,亦复深深信乐第八识自住境界的无知无觉、离六尘境界等根本知见,此其四。如果没有平实导师出世,佛法的了义性、整体性、通达性、正确性、可行性,根本无从得到保证,此其五。

  想想平实导师的辛苦吧!写著作,废寝忘食到什么程度?举办禅三;宣讲经典多年未曾中断;还有增上班……导师所做、所思的是什么?是众生的安乐利益,正法的永续流传,弟子们的道业。如果有人说他贪财,如果有人说亲教师诤论,您怎么想?贪财与诤论这样的粗重烦恼,善知识们与导师会有?

  对应于上文所列举的平实导师法宝胜妙珍贵的四个条目,就会产生相关的邪见。这些邪见有的自古以来就有,有的从近始而有。小黄本人这几年一直在写文章诽谤导师,在我阅读了琅琊阁们与张志成的说法后,我推测小黄原本就属于琅琊阁里的成员,但目前只是推测。本文最开始列举了小黄的八条说法,除去事相,正好相应于这里的四种邪见。我们先说第一点与第四点,随后再说第三点和第二点。因为第一点与第四点更多涉及经论义理与经句,而第三点和第二点更多涉及实修次第。

  第一点:如来藏思想是梵我、神我吗?或者被外道梵我、神我窜入,接受其影响?首先,读者必须知晓印度文化所说的梵我、神我有什么特征,或者外道所说的我性有什么特征。如果您无暇阅读古印度外道论著,末学这里给您提供一个便利—可以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一篇学术论文:〈论如来藏与梵我的异质性〉。论文中,作者引经据典分析了梵我、神我的特征:意识心的运转。至于这个问题背后的关键:我与无我的圆融,还需要您深入学习导师著作。就经典文句而言,《楞伽经》经句阐释如来藏这个概念有两个核心的面向:其一,如来藏的实际所指,等同于空、如、法性、法身、涅槃……等词(总计十三个语词)的实际所指。如果说如来藏一词的所指是非了义,那等于说空、如、法性、法身、涅槃等词的所指都是非了义,那便使得佛法彻底崩塌;其二,经典最终以无我性阐释如来藏。《胜鬘经》阐释如来藏也有两个核心面向:其一,不空,具足无边功德;其二,空,与烦恼不相应。《起信论》亦然:真实空的道理与真实不空的道理。说到底,导师在每一册法宝中都阐明过如来藏不会六尘,因此绝对不是梵我,因为外道论典中梵我的核心特征就是意识心,只要阅读过外道论典,这是一目了然的。弘法视频现已有《起信论》与《胜鬘经》,读者可以依据目录,时常温习涉及空与不空的甚深知见,彻底熏修进心田中,此生结束时,哪怕尚未见道,只要深信爱乐这些核心正见,无论发愿受生于何处,都必然与了义佛法常常相伴。

  最后说一句:无论是梵这样的字眼,还是太阳这样的比喻,如果菩萨用来比喻真实心体,那无妨。比如,在印欧文化中,太阳一直用来比喻至善、无思无虑、根除对待的一。但是你却不能把它们人格化,也就是说:太阳可以比喻一,但太阳神不是一。因为太阳神也罢,大梵天也罢,本就是一个具体的生命,像你我一样具体的有情。太阳神现前能运转的认知、情感与意志活动,仍然是意识心。太阳神并没证得他的太阳,太阳神当然不可能是无量光、无量寿。

  无量光与无量寿只能形容那个根本的心体。这是对印顺诽谤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简短辨明。无论阿弥陀佛的无垢识,还是你我的如来藏,金刚体性无别无异。外道文化与哲学对心体有向往,故而用太阳比喻,但却不能证得。太阳比喻的核心在于其功德性:太阳是世间一切的光热来源、生长的来源、视力的来源,太阳是无尽的馈赠却自足圆满,不会缺损……等等意象。印顺等人邪谬,没能依据正法抉择外道对心体的比喻,造下诽谤阿弥陀世尊与极乐世界的重业!诚可悲悯!

  关于佛陀出世前古印度宗教哲学与佛法的关系,感兴趣的读者如欲寻求圆满周全的阐释,请收看正觉教团弘法视频《宗通与说通》:禅宗的宗通第3-5集1。第四点:真如、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关系。这个问题难住了所有当代学者与古代未证法的僧人。因此,解答的依据只能有赖证法者宣示。那么,古代玄奘大师有没有说过?当然有说过,但学者却无法单独凭藉思维发现字里行间的奥妙。导师在《真假开悟》里,台南法义辨正组在《假如来藏》、《辨唯识性相》二书中已经引经据典解说得非常详尽了。请感兴趣的学人细致阅读。在此处,末学仅从经典开示的多层次性入手,提醒读者切莫被退转者对经论文字的断章取义所蒙蔽。末学此条所说的一切知见,全部来自平实导师与亲教师著作,正是这些证道善知识自心流出的宣示和教法,带给了末学在思维上理清经典文句诸层次的契机。

  先说真如一词。经典文句中最常见的描述侧重于真实与如如,即:无为性。《成唯识论》云:真如是识之实性。归根结蒂,真如是第八识运作时显示的清净性。又云:心性本净。又云:自性清净心。同时,《密严经》也说:一切众生阿赖耶识本来而有,圆满清净,出过于世,同于涅槃。或曰:自性清净涅槃。如来藏一词在很多经论中都等同于这种层面上所说的真如。但也有经论不限于在这一层面上使用真如一词,比如《起信论》言:真如熏无明。很多学者诽谤《起信论》的缘故便在于执言害义,谓:真如是无为的法性,没有造作功用,如何能有熏习的胜作用力?却不知《起信论》用真如一词指一大总相法门体,有体、相、用三个层面。其中的相与用都涉及到了有为法。在叙述相大时指出如来藏含藏无边功德性。读者请看,仅仅这么一会儿分辨经论中所使用的名相与义理层次,已经倍感困难了。如果您没有平实导师胜妙法宝作为依归,一定像学者一样迷失于其中。

  那么,如来藏到底是与《成唯识论》中的真如等同,属于无为性,还是像《起信论》所说的具有无边功德性,属于有为性?很多学者都会产生诤论。阿赖耶识一词就更复杂。感兴趣的读者也可参看《正觉学报》第二期之学术论文:〈阿赖耶识的内涵与外延〉。或于中国知网检索学术论文:〈阿赖耶识的二维向度及其与如来藏的同质义趣〉一文。经典中很多时候特指阿赖耶识的取受性,即染污的执藏性,比如《摄论》、《成论》、《瑜伽师地论》,但不能因为这个特征就得出结论说:阿赖耶识是生灭的杂染法。《摄论》说阿赖耶识与杂染七转识互为因果,但同时又说到了无边功德法聚集的非阿赖耶识,学者只能想像阿赖耶识与非阿赖耶识的关系,因此多有诤论;《成论》与《瑜伽论》都提灭阿赖耶识,但这只是指灭除阿赖耶性,因为《成论》也将第八识称为本、自体和实有:此识……是界、趣、生施设本故……云何应知此第八识,离眼等识有别自体?圣教正理为定量故……若一切法皆非实有,菩萨不应为舍生死、精勤修集菩提资粮。……故应信有能持种心,依之建立染净因果,彼心即是此第八识。《瑜伽论》说阿赖耶识,体(体即体性之义)是无常,有取受性,但立刻又说转依是常,无取受性,缘真如境圣道,方能转依故。这些圆融的论说,学者根本无力看透。也就是说,在阿赖耶性上言及杂染种子、言及阿赖耶识见分了别的刹那性之外,《瑜伽论》与《成论》仍然解说了转依真如、仍然解说了阿赖耶识非断非常,恒、转。本、恒、非断、转依真如等字眼,就在说明第八识心体的恒常性。如果认为阿赖耶识只是杂染与生灭法,那成佛所需的清净法种又依附于何处呢?佛地清净的无垢识又是怎么成就的呢?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是否就该违背了?我们这里暂时还没提到如来藏系经论,如果提到了《胜鬘经》、《楞伽经》、《密严经》,研究唯识的学者便更要暴跳如雷了!为何?《胜鬘经》说:法身在缠名如来藏。《楞伽经》说:第八阿赖耶识即如来藏。这就又不同于学者执取如来藏为无为法真如了。凡此种种,稍微加以列举,便明白了佛法真的是惟证乃知。对平实导师胜妙法宝退失信心的人如果要自诩思维经论,那一定不会有好结果。因为不能如实通达,便只好随著学者用思想发展、思想分期、不同派系等等言辞来弥补缺漏。

  信受导师著作的正见学人如若遇见喜欢引经据典的学友,先不要著急,也不必惶恐,但先看他所引经句属于哪个层面。比如,他如果引了关于阿赖耶识的经句,先看这些经句在说什么,说杂染生灭,还是说本住涅槃?再比如,他如果引了关于如来藏的经句,先看是说无为、平等,还是在说含藏无边功德性?先做个粗略判断,然后就能在平实导师胜妙法宝中找到相关内涵层面,进而找到相关文句与导师的阐释,来思维、抉择、从知见上贯通,利益别的学友。但最好能推荐导师著作给他人,自己在分享思考时请务必慎重。同样,对于圆成实性一词,有经典将之与真如并举,有经典将之与如来藏并举,学者也会诤论圆成实性究竟是有为还是无为。读者要明白,导师胜妙法宝中喜欢使用如来藏一词,仅就这个行文习惯便遭到了很多退失信心的学人的诋毁与诽谤。有师兄曾对我言:跟著学者学到了很多,有时候要用真如一词,有时候要用别的名相……导师讲什么都是如来藏……。呜呼哀哉!诚可怜悯!可见被学者误导,其心不喜看见如来藏三个字到这种程度!导师说第八识如来藏,有错吗?导师说如来藏内含有染污种子,有错吗?没有错!因为这些法的层次:第八识与前七识的关系,第八识的体、相、用,导师早就在各种著作中阐释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了,而且依据自身证量的理证、援引经论的教证具足宣说。足够拨开千年迷雾了!但总有人蚍蜉撼树,自以为是地引经论来质疑,何曾想出处却来自学者的各种诤论与迷惑,定要执言害义!诚可怜悯。

  只要是学者都知道一个概念,叫赖耶缘起,不想却被时下邪见者利用,用于诽谤导师与亲教师所说三自性法义。导师与会里亲教师说:第八识是圆成实性,第七识是遍计所执性,前六识是依他起性。他们听了之后,心不喜乐、不信受,一如暴跳如雷的唯识学学者一样。第八识自住于涅槃,第八识见分恒时了别根身、器界、种子的种种神妙功用,第八识同样是净法所依,怎么就不能说第八识是圆成实性了?这么说当然是正确的!然而,邪见者已经根深柢固地认定第八识是生灭无常了!第八识执藏杂染种子并使之现行,这种体性—阿赖耶性当然是可断灭的,不然便不能成佛;但这不代表第八识的体、相、用各个层次只能归约为阿赖耶性的内涵。邪见者意图割裂第八识各种层次的法义内涵,必然会将真如与第八识对立,进而在实修中用自己想像的真如来替代。这是从古到今的邪见者都会做的事。可悲可叹!

  这里敬告各位读者:平实导师的胜妙法宝非常深邃,断然不是一日两日,一遍两遍就能读懂的。况且读的时候,如果心态不对,自己心里还会出生很多邪见。佛法的修学不仅仅是读书,必须配合一切菩萨道的修行,比如:忏悔、发愿、供佛、四摄法、外门六度、思维导师著作、累积福德资粮、结合自身实际学习、有疑多向善友或老师请教、暂时远离恶友、认真忆佛拜佛、不可轻忽世间职责……等等等等。

  第三点:开悟不是找到如来藏?这一条邪见实际上关联了小黄的很多错解,诸如对三自性的误会、对三自性与三无性关系的颠倒、认为禅宗开悟不落阶级故而无法判果、对人无我与法无我的误会等等。我们简要地讨论这个问题并给出坚固正见的建议。找到如来藏当然只是一个表达方式上的方便,难道导师会不知道经典称之为证真如、证解阿赖耶识等等?小黄屡屡强调禅宗祖师都不这么说!对,没错,禅宗祖师一般不使用教下名相。但如果此世导师不明确地让宗门与教下互相佐证、互相支撑,了义佛法又如何永续流传?永明延寿著《宗镜录》,达摩祖师传二祖大师《楞伽经》里提到如来藏,在小黄看来似乎分量还不够!这就表明,强词夺理之人一定要罔顾经论里对如来藏体性的多处宣说,视而不见才能够继续诡辩。导师强调明心是找到如来藏,只有一个目的:千万别将错悟者体验到的澄澄湛湛当作如如不动!真如是八识心王和合运作显示的实性,没错是八识,但八识收归一体,仍然是第八识,而不是第六意识。小黄正是不明于此。小黄说:人无我是只有五蕴,现前安住于五蕴。法无我是由人无我深入,发现连五蕴的自相─比如受蕴的自相是领纳─也是假名设施,因此五蕴也是一种识,没有真实的五蕴法的自相。请看:说到底,最后安住于一种识的变相境界中,这不是意识,又是什么呢?当然,小黄对于人无我与法无我的解说还有很多错谬:哪怕纯粹依著〈声闻地〉,人无我也不仅限于安住五蕴自相,其后还有安住苦、空、无常的共相,还需证入四圣谛,会里的亲教师在弘法视频〈何谓五停心观〉2中演述过。大乘的人无我乃至法无我的核心所依更在于如来藏,但小黄不愿意承认有真实功能性用的第八识存在,小黄说真如是一切法的法性,因此也是意识的法性(识性),我就从意识证入,不需要另找到第八识就是典型例证。也就是说,导师强调找到第八识、找到如来藏,正是为了杜绝小黄这样的错会。为何?真如说到底是因为阿赖耶识的运作而显示!《起信论》正好将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的一心称之为阿赖耶识。如果说意识的识性就是真如性的话,可以不通过参禅,随便做做观行、修修定就能达到,那练气功的人也能轻松证真如喽!如果您嫌气功的欲界定层次不够,那古印度具足四禅八定的外道应该自己就能摸索明心,何劳释迦牟尼世尊出世弘法、勤苦若斯?这正是古今一切错会者所主张的。甚至参究中有大量的意识变相境界会被误解作真如,克勤大师证道前的故事不正说明了这个吗?这些方面的许多知见在孙正德老师所著《真假禅和》一书中。弘法视频中但凡涉及《起信论》的有关章节、涉及参究(体究念佛)、涉及禅宗的内容,都可拿来仔细学习。

  末学以为:开悟的标的究竟是什么?禅与唯识如何贯通?正是平实导师出世给我们带来的一大财富,一大契机。

  要想真正洞明,必须要闻熏思维导师相关著作,并且踏实去无相拜佛,累积福德资粮,发起菩萨心性,以期未来能走上真参实证之路。导师在著作《涅槃》中详尽解析了见道与加行,见道与判果,真见道、相见道与见道通达位乃至入地的关联,条分缕析,学人可仔细阅读学习。

  第二点:会里的菩萨不会观行五蕴?这可真是滑天下之大稽!可就是有不少退失的师兄相信这一说法。严格地讲,小黄拿著〈声闻地〉中的字句责怪导师著述中的五蕴观行内容,确实,导师没有写得和弥勒菩萨在〈声闻地〉中的字句一模一样。可是,会里的弘法视频依然有依据〈声闻地〉的阐释,比如讲解五停心观。这足以证明,不是会里的菩萨不会,而是不采取那种路数罢了。小黄当年说那么多人学了无相念佛都不会观五蕴!,并且为自己会观行五蕴而骄傲,至今还打著这个旗号蛊惑正信学人。前几天我与我家同修有一段对话,如下:

  我:你会观五蕴吗?同修:(点头)我:你又没读过弥勒菩萨论著。同修:导师书里写了那么多!

  我:弥勒菩萨说想蕴是突出构相、取相、乃至安立语言文字,导师最喜欢说想亦是知,这二者一样吗?(案:小黄最喜欢用弥勒菩萨的字句反证导师不会观五蕴。)

  同修:当然一样。知就是要取相,取相就已然住于相了。我:有人说,按照导师说的不会观五蕴,必须按照弥勒写的才行。

  同修:弥勒的,导师的,都是一样的。我:那你怎么不按照〈声闻地〉来修?同修:我要参禅,走大乘法。这是导师出世写作《无相念佛》、《念佛三昧修学次第》、《禅:悟前与悟后》等著作铺就的路。经典都叮嘱菩萨不要堕入二乘作意,你怎么还反问我不依照〈声闻地〉?

  我:……(愣了半晌,无言以对)。同修:事实上,参究就囊括了这些内容。

  …………也就是说,导师所阐明的观五蕴是为了大乘法,为了参禅服务的。这就又回到了话头禅乃至《无相念佛》的胜妙之处。末学之前没有踏实实修,事实上没能真切读懂《无相念佛》一书。最近看到很多邪见讥嫌这一胜妙法宝,所幸已经有师兄撰文反驳。就禅净圆融的旨归而言,透过无相忆佛拜佛的锻炼,可以快速成就看话头的功夫,进而锻炼思惟观,进入参话头。这些奥秘只有踏实走过来,才能真的明白、受用。每进步一点,再重新翻阅《无相念佛》都会有不同的、进一步的收获。末学现今仍然肤浅,故而仅就自己现阶段的认识,结合导师著作与亲教师弘法视频略谈一二。

  《无相念佛》一书为何胜妙?就净土行门而言,可以快速成就一心不乱的功夫,辅助于三福净业与深解第一义知见、发愿回向心等,必能使得莲品增上,确定得生极乐国土。就禅门而言,可以快速成就看话头的功夫。小黄过去曾对末学说:

  无相拜佛身体动作的施设只是为了提供一个粗的所缘,让初入手的学人能够方便缘于净念。这是狂妄而轻慢之语。拜佛动作的施设深不可测,亦极其慈悲,具足方便,这正是为学人设想之处。就末学目前尚肤浅的理解,拜佛动作的施设有四重功用:一心礼拜佛菩萨而得无边功德、忏除罪障,此其一;与佛菩萨的护念感应道交,快速增长功夫,此其二;在动中练习定力,此其三;就身根入手,未来参究时做溯源思择,此其四。

  一开始,我们安住于忆佛所缘净念(比如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中,一团一簇,渐次深细。对于这一阶段,末学认为导师于书中屡屡叮嘱的修定转进的一般次第尤其重要:灭除觉观心,如何由粗至细。需要读者认真学习理解《无相念佛》。勤奋练习,进而已不再安住于释迦牟尼佛的意思中,说无知,但却淡淡地知拜的哪尊佛;说是知,却似无知。真切体会到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一念相续。一念相续,也是一念不生。但这却仅针对无相念佛拜佛的行门而言才是如此。达到一念不生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观空、观静,但为什么只有无相念佛拜佛的法门才最殊胜?那是因为,无相念佛拜佛从练习净念相继入手,以达到一念不生;而并非种种沉空落寂,冷水泡石头。此处可供细细思维琢磨的法宝或视频,末学推荐:一、《禅:悟前与悟后》;二、《念佛三昧修学次第》中体究念佛一开始的章节里,导师叙述了进入体究念佛前的三类状况;三、弘法视频《念佛法门》中最后四集。

  都摄六根,为什么是根?无相忆佛是将意识的念佛降低到最低程度,藉由意识缘于净念法尘(比如本师)入手,渐次进入灵知,进入意识的见相二分浑然一体而无区分,从而引导意根末那识。通过无相忆念拜佛的殊胜法门,可在具备一念不生时不致于耽著、沉迷于觉受而无法起念。起念、起疑是关键,如此才能去探究真实心体。一念相续更是指疑情相续,在真正的疑情相续前,无论选择怎样的话头,看住并于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起念思择参究,都是为了导向最终的真疑相续。此处可细致研读导师《禅:悟前与悟后》一书。导师在很多著作中反覆解说离念灵知与五别境心所法相应,离念灵知在听见家人的声音时,当下即知是父亲或母亲或妻子或儿子在呼喊你,当下了别完成……这些苦口婆心,正是为学人不被妄心的变相境界所迷惑,能够舍弃舍离,而继续起念参究。因为,离念灵知很美好,对于未得导师法宝摄受的凡夫而言很明净、很吸引人,学人往往以为这便是真如,得此结论后心便止息,不再努力参究。话头禅之所以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正是因为其内在的理路驾驭了大乘真见道前加行位的安立。也就是说,禅门的参究囊括了加行位的历程直至真见道。加行位所说的能取所取皆空,于实修中真切地落实于禅门的参究过程中。可细致阅读思维平实导师《涅槃》(上册)第三篇第一章第三节及《涅槃》(下册)第三篇第一章第五节。

  说到这里,就要略微辨正一下邪见者对另外两个法义的误解与诽谤了。其一,末那识遍缘一切法。其二,内相分与外相分。对于喜欢引经据典的学人而言,如果不能思维通达这两个法义的真实内涵,极容易因邪见者的误导而心生迷闷,不解其中真实意趣。论典中虽说末那识缘第八识见分,执以为我性,似乎没有明言末那识遍缘一切法。但我们别忘了,末那识还有另一个名称,叫:意根。意根在意识的配合下,容受而行于五根,《阿含经》云五根异行异境界,意为彼尽受境界。除了缘取五根与五根所行五尘境,意根还是前六识生起的主导性条件;乃至在末那识主导、裹挟下,阿赖耶识见分才了别相分种子而使种子现行。一切法包括:第七识、前六识、第八识见分与第八识相分(含种子、根身与器界的五尘境),这样算下来,真可谓:末那识遍缘一切法。只要根据经论语句,用平实导师所授正见去思维推演,即可明了。内相分与外相分的法义正是论典所说亲所缘缘与疏所缘缘。疏所缘缘正是作为第八识相分的根身与器界五尘境,是意识所不能反向证知的。内相分与外相分的立足点在意识。如来藏藉由五根触五尘的过程含有大奥秘,所变相的内相分才是意识所缘取的见闻觉知境。这也正是学人在参禅前应吸收的重要知见。

  结语

  有段时间,小黄修行刻苦,据他师父转述:小黄于根身起极大厌离,数数欲。《维摩诘经》云:说身有苦,不说厌离于身3。若知身为虚妄,又何必起念灭除?导师在年度会员大会上称印顺为声闻部派的遗绪,一语点破了其中关节。大乘佛法,甚深,难以信受。观乎邪见者对经论的割裂与错解,对禅宗明心标的的不信受,在声闻行门上的盲修瞎练,不肯认信声闻法的前提为涅槃本际,凡此种种,即已坐实了声闻部派后人的身分。末学在此呼吁一切学人:珍惜遭遇平实导师胜妙法宝的机会,若已经闻熏受学、心中爱乐,亦请自我珍视!惟有踏实用功,依赖导师、师长与善友的摄受护念,方才能在佛法盛世中快速超越。对于表相佛法的受众4而言,此是佛法末世,了义不彰,次第不明,连持名念佛之前方便亦多有解说错谬;然而,对于了义佛法的正信正见学人而言,导师出世,教团弘法,真乃大乘佛教复兴的高峰浪潮!试想:阿含、中观、方广唯识何曾如此次第井然!禅宗、净土汇归一片的行门,何曾如此明晰!大小二乘的差别与法华一乘之教,何曾如此彰显!真、相二见道的圆满通达与菩萨诸地的胜妙,何曾如此真实可行!比之于龙树、提婆菩萨,无著、世亲菩萨广弘大乘,又何曾逊色而不及?非但无不及,反而更超越之、殊胜之!

  若有未曾阅读学习平实导师著作的学人骤见末学如此赞颂,请勿起疑!善护口业。可直接请购导师著作闻熏学习!须知,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世间相即如此。无论他人如何说,请您自己踏实阅读、思维,如说修行,必对大乘佛法心生真实意乐,渴慕成佛之道!希望末学的分享有助于一切有缘学人对平实导师胜妙法宝生起大欢喜心、大精进心!末学除了忏悔以上两条口业外,再次忏悔于懈怠放逸、忏悔于乐著学术界戏论心行:末学在早年研读导师著述及亲教师弘法视频时,屡屡在心中做高下判别:谓导师这部著作更殊胜、那部著作不如这部殊胜;某某亲教师更会讲法,某某亲教师不若某某……。

  末学至心忏悔以上心行与文中两条口业!自责己心,永不复作!自责己心,永不复作!自责己心,永不复作!在此生剩余的时光里(末学今年35岁),末学誓愿踏实勤恳,直面自身烦恼习气,大力修集福德、智慧资粮,护持了义正教,学习平实导师著作与亲教师著作、视频,累积定力功夫,向有缘人推荐导师法宝,随顺时节、因缘、政策,多具方便善巧,护持正法,摄受众生。绝不触恼伤害众生。今生绝不以五欲、名利为乐。除履行世间责任外,所思所想皆心心念念于佛菩提道!胜鬘夫人三大愿亦是我三大愿!末学终生不违平实导师师说一字!愿未来世,乃至此土地球人间法灭尽前的生生世世,末学都能蒙导师与正觉教团教导、摄受,与诸正见正信学子同在一处,行菩萨道,护持释迦牟尼世尊了义正法!

  末学将此忏悔、分享经历、辨正邪见、赞叹了义佛法、赞叹平实导师及正觉教团之功德,回向:

  1.一切正信正见学子皆能坚固深入,如说修行,早证菩提,救护众生。

  2.某教授、印某师、丁师姐、宋师兄、金师姐、齐师兄、朱师兄、我家同修张师姐等师长善友,智慧增上,菩提路上凡有所作,悉皆如愿。

  3.一切接触平实导师胜妙法宝却心生退悔甚至出口诽谤、遮障他人乃至撰文诽谤的学人,蒙诸佛如来、诸大菩萨、平实导师悯念,及早醒悟,明辨是非,当行忏悔。未来皆能入大乘清净信海,与诸大众再结法缘,于十方世界救护有情,亲证实相,得不退转。

  至心敬祝平实导师安康,地地增上!至心敬祝正觉教团一切菩萨僧与学人悉皆福慧增上!至心敬祝了义正法于地球人间永续流传!

  末学 泰洛 稽首拜上

  2021年5月27日

  -------------------

  1编案:〈禅宗的宗通〉(三)~(五)系电视弘法《三乘菩提之宗通与说通》第16-18集。

  2编案:〈何谓五停心观〉(上)、(下)系电视弘法《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三)》第102-103集。

  3《维摩诘所说经》卷2〈文殊师利问疾品第5〉:说身无常,不说厌离于身;说身有苦,不说乐于涅槃……菩萨应如是慰喻有疾菩萨,令其欢喜。《大正藏》册14,页544,下18-26。

  4受众指的是信息传播的接收者。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97%E4%BC%97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