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佛子向正道(82)----游宗明老师
  论释印顺说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上)

  释印顺在《中观今论》书中第三章,探讨“缘起之生灭与不生不灭”这个主题时说:“龙树依空而显示中道,即八不缘起。”1释印顺所说的“八不缘起”一般称为“八不中道”。大乘法中所谓“八不”就是“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这八句四对,其所开显的是远离于世间相的中道真实义,即《中论》开宗明义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2为什么说这“八不”是“中道”、“缘起”?这是非常值得学佛人来了解的。

  什么是“中道”?

  世间人常常说做人不要落入执著于好坏、对错、是非等等极端的两边,要不偏不倚,说这样就是中道。可是这种中道却是见仁见智,常常你的不偏不倚,对我而言可能是极端,因为每个人的标准就是不一样。也有法师说:“如果我们一个人在不起心、不动念的时候,不但是恶念不起,就连善念也不生,就当下这念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作主,当下就是中道。”但这种中道也是不可靠的,因为这种中道是意识及意根的境界,当意识起心动念,就失去所谓的中道了;或者当意识心断灭不见了,例如眠熟时,昏迷时,死亡时,或是入了无想定、灭尽定中,意识不在的时候,就不清楚、不明白了,这种中道也就不见了。所以这个中道并不是佛法所说的真实中道。

  那么,佛法中正确的“中道”是怎么说的?在《中阿含经》卷56中,如来告诉五比丘说,落入两边的修行,是修道的人所不应该学习的。那两边呢?一是贪著欲乐的下贱业行,这是凡夫的行为;二是自烦自苦,这不是贤圣们所应该追求的佛道,因为与佛法的义理不相应的缘故。如来说,要舍离贪著欲乐与自烦自苦这两边,取一个中道之行,依于这个中道可以去除无明成就智慧,成就定心,可以于生死中得到自在,可以趣向智慧,趣向觉悟,趣向涅槃;这个解脱法的中道就是八正道,也就是从正见一直到正定等等八个法3。这说的是解脱道的中道,解脱道是依于八正道来说中道,这八正道可以带领修行人趣向涅槃,而八正道的修行是离开贪著欲乐与自烦自苦的两边,这是指修行事相上的中道。

  而在大乘佛菩提道中所说的“中道”又是什么?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卷2〈一切佛语心品〉中如来告诉大慧菩萨说:“我说如来藏,不同外道所说之我。大慧!有时说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4在《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如来告诉大慧菩萨说:“我所说的如来藏,不同于外道所说的我。大慧!我有时说空、无相、无愿,有时说真如、实际、法性,有时说法身、涅槃、离自性,有时说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佛陀这里所说的“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就是指如来藏的体性。如来藏这个空性心体无始来永远自在,祂不必依于其他任何一法才能存在,祂从来不曾出生,所以永远不会坏灭,因此“不生不灭”就是指如来藏。如果一个法具有“不生不灭”的体性,这个法一定是实相涅槃,祂就一定会同时具有“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等等无量的中道体性。世出世间一切万法中,就只有这个第八识如来藏是真正的中道实相。“自性涅槃”即是说如来藏的自体是涅槃性,没有生也没有灭,永远的安住在绝对寂灭的境界,离开六尘见闻觉知。从《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如来的说明,可以知道“空、无相、无愿、如、实际、法性、法身、涅槃、离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全部都是在指称第八识如来藏,这个如来藏是离于世间两边的真实中道,就只有这个如来藏才能够真正的称为中道。所以龙树菩萨《中论》中所说“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这“八不”,一样是在指如来藏这个中道实相心,这是胜义的说法。这也意味著,在真正大乘佛法中不能够离开如来藏而说中道。

  什么是“缘起”?

  “缘起”就是“诸法依于根本因藉著种种缘而生起”的道理,在《中阿含经》卷7中记载:“若见缘起,便见法;若见法,便见缘起。”经中的意思是说,如果确实看见缘生万法是从何而生起的,就看见了法性;如果看见了法性,就看见了缘起法的真实义。但是所谓的“法性”,声闻与菩萨却会有不同的解释,声闻人会解释成“看见了五阴是依于众缘和合而生起的,就是看见了法性”,这也就是世俗谛的缘起法,因为声闻人没有亲证甚深的缘起法性;而菩萨们则一定会将这个法性解释为胜义谛的如来藏,因为菩萨们能够如实现观一切法都是由本识如来藏直接或间接、辗转出生,万法的根源就是如来藏,因此说如来藏就是缘起(藉缘现起诸法的本体)。

  在《杂阿含经》卷12中记载著: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世尊告异比丘:“我已度疑,离于犹豫,拔邪见刺,不复退转,心无所著故,何处有我为彼比丘说法?为彼比丘说贤圣出世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谓有是故是事有,是事有故是事起。所谓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入处,缘六入处触,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缘有生,缘生老、死、忧、悲、恼、苦。如是如是纯大苦聚集,乃至如是纯大苦聚灭。

  如是说法,而彼比丘犹有疑惑犹豫,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今闻法已,心生忧苦、悔恨、蒙没、障碍。所以者何?此甚深处所谓缘起,倍复甚深难见,所谓一切取离、爱尽、无欲、寂灭、涅槃;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是名比丘诸行苦寂灭涅槃。因集故苦集,因灭故苦灭,断诸迳路,灭于相续,相续灭灭,是名苦边。比丘!彼何所灭?谓有余苦,彼若灭、止、清凉、息、没,所谓一切取灭、爱尽、无欲、寂灭、涅槃。”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5

  以上经文语译如下:【如是我闻:有一个时节,佛陀住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那个时候,世尊告诉一位心存异见异想的比丘说:“我已经度过疑惑,远离了种种的犹豫,拔除了邪见之刺,永远不会退转于三界中,因为心中已经不会再有任何执著的缘故,还有什么处有我释迦如来为那些比丘们说法呢?我为那些比丘们演说贤圣出世的空相应缘起随顺法,所说的是因为有这个法的缘故所以这个事相便会跟著有,因为这个事相已经有的缘故所以这个事相生起。我所说的缘无明而有行,缘于行而有识,缘于识而有名色,缘于名色而有六入处,缘于六入处而有触,缘于触而有受,缘于受而有爱,缘于爱而有取,缘于取而有后有,缘于后有而有出生,缘于出生而有老、死、忧、悲、恼、苦。就像这一样又这一样的纯粹大苦聚集而成五阴,乃至像这样子而有纯大苦聚集而成的五阴坏灭。

  像这样子详细说法,而那些比丘们心中还是有疑惑而犹豫不决,先所不曾证得的却作已证得之想、所未获得的却作获得之想、所不证得的却作证得之想,所以如今听闻妙法以后不能实证,心中生起了忧愁痛苦、懊悔怨恨、蒙然暗没、遮障疑碍。为何会如此呢?是因为这个甚深之处我所说的缘起,加倍又加倍的甚深而难以照见,就是我所说的远离一切取、贪爱灭尽、于诸法无欲、迥无六尘而寂灭、不生不死的涅槃;像这样的二法,就是有为与无为,有为的法或如出生,或如停住,或如变异,或如灭坏;无为的法就如不生、不住、不异、不灭,这样子就说是比丘诸行之苦已得寂灭、涅槃。生死的因聚集的缘故所以苦集,生死的因灭除的缘故所以苦灭,断绝了种种联结三界生死的道路,消灭了各种相续受生的法,相续消灭而得灭尽时,就说这是苦的边际。比丘们!那究竟是什么灭了呢?就是说有余之苦,那些苦如果消灭、歇止、清凉、息灭、消失,就是所说的灭除一切取、贪爱灭尽、没有三界有的爱欲、迥无六尘的寂灭、无生无死的涅槃。”佛陀演说此经以后,诸比丘们听闻佛陀所说,大家欢喜奉行。】

  在《杂阿含经》的开示中,佛说明了:有为法是缘起法,因为缘起法是缘于蕴处界“依缘而起”的自性而说缘起的,所以缘起法是世间法,是有生有灭之法。佛又说:有一个无为法,祂是不生不灭的常住法,祂就是寂灭的涅槃本际。十因缘、十二因缘法存在于三界中,绝对是依缘生法蕴处界而显现出来的;如果离开缘生的蕴处界法,我们就不可能现观蕴处界的因缘生与因缘灭,就不可能现观十因缘与十二因缘法了。所以不论十因缘或十二因缘等缘起法,都是生灭法,只有十因缘法的最后支—本识,这个不生灭的本识即是名色生起的根本因;也就是说,缘起法的生起,不是无因唯缘能起,一定必须有个根本因—不生灭的常住如来藏—缘起法才能藉缘生起;只有如来藏才是真实法,因此我们不能离开如来藏而说缘起。

  在《杂阿含经》中如来指出:有“出生、安住、变异”的过程,而且最后会消灭的,就是有为法;另外有一个极为深细的无为法,这个无为法本来自在,祂从来没有出生过;祂是无所住的,也就是祂不必依于其他任何一法而安住;祂的体性不会变异,是永远的中道性;祂永远也不会有消灭的时候;这个无为法的境界是一切的苦已经止息的涅槃。在《杂阿含经》中如来提出有一个不生不灭的涅槃,这个涅槃其实也就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所说的如来藏。

  阐扬“众生悉有如来藏”的般若部经典《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则是直接将“缘起”与“无生无灭”做了连结,在这部经典的卷10〈般若波罗蜜多品〉中说:“菩萨摩诃萨以正智慧了知缘起,无生无灭、无主无摄,是名缘起善巧智。”6经上说菩萨们胜解“众生悉有如来藏”并且以实证这个如来藏的正智慧来了知什么是缘起,知道万法的缘起就是具有“本来无生,将来也永远不灭,没有主宰,也不摄属于任何一个法”这种中道体性的如来藏,藉缘所出生及现起,这就是菩萨们具有缘起的善巧智慧。在这部经中,如来提出菩萨应该了知如来藏是缘起的根本,而这个如来藏是“无生无灭、无主无摄”的中道,能够这样了知就称为“对缘起有善巧的智慧”。所以缘起法如果要说是中道,其实是在指缘起法背后的如来藏,依于如来藏而有缘起中道。

  缘起法如果说是生灭的,是指有为法的蕴处界;缘起如果说是不生不灭的,则是指无为法的涅槃如来藏本体。所以《大乘起信论》说有“心生灭门”与“心真如门”,心生灭门是说七转识依于第八识如来藏而生灭运转,这是有为法的部份;心真如门则是指如来藏本体,这真如心的体性无始以来就一直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等等的一切中道性,实相法尔如是。心生灭门是从心真如门所出生,所以《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69〈法性品〉说:“诸法虽生,真如不动,真如虽生诸法而真如不生,是名法身。”7真如或称为“如”、法身,都是涅槃如来藏的别名。

  所以,从上述所举初转法轮的《杂阿含经》,二转法轮的《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以及第三转法轮的《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即可证知如来前后三转法轮所说的法义其实是一致的,是以本识如来藏作为核心而完整贯串的,绝对没有所谓的互相矛盾或是对立的地方。(待续)

  -------------------

  1释印顺著,《中观今论》,正闻出版社,2015年3月修订版二刷,页25。

  2《大正藏》册30,页1,中14-17。

  3《中阿含经》卷56〈晡利多品罗摩经〉:“我于尔时即告彼曰:‘五比丘!当知有二边行,诸为道者所不当学:一曰著欲乐下贱业,凡人所行;二曰自烦自苦,非贤圣求法,无义相应。五比丘!舍此二边,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于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觉,趣于涅槃,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是谓为八。’”《大正藏》册1,页777,下25-页778,上2。

  4此段经文详细的解释请参阅平实导师著,《楞伽经详解》第三辑,正智出版社。

  5《大正藏》册2,页83,下1-22。

  6《大正藏》册8,页914,中5-7。

  7《大正藏》册7,页937,下17-19。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