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集 佛教的生命观是合乎科学的吗?  正德老师开示
各位菩萨:
阿弥陀佛!
“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今天要为大家探讨的问题是:佛教的生命观是合乎科学的吗?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其实生命的意义就是,要知道说生命的实相是什么。生命的延续它是断灭的吗?它是无因而有吗?所谓生命的延续就是,生命的延续就是生死生死,生了死了是断灭吗?生它是无因而有吗?我们就是要来探讨这些问题,那就是我们说的“佛教生命观”;“合乎科学的吗?”这个我们也会来看看说,它到底合不合乎科学。那么从这里我们要知道说,到底有情他是只要缘和合就能出生吗?他只要这个父精母血就能出生吗?我们知道说父精母血本身是物质,物质它就能出生有情吗?父精母血和合就能单独出生有情吗?这个也是要去观察的啊,看待它的。那么各别的缘就能出生有情吗?如果可以的话,那应当是父亲就能出生有情,母亲自己也能出生有情;因为能够出生就会一直能够出生,不应该待缘。那么这些也是我们要来探讨说,是真的这样吗?这样才叫说我们到底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在这里面,如果要探讨这个部分,我们来举一部经文的意思来解说。
在《阿含经》里面 佛这么说:
【“若识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若识出胎,婴孩坏败,名色得增长不?”答曰:“无也。”“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不?”答曰:“无也。”】(《长阿含经》卷十)
这一段经文我们先解说一下,这里讲到说“识入胎不出者”,告诉我们说有一个入胎识,那这个入胎识呢,如果入胎以后不出来,有名色吗?所谓的“名色”指的就是我们的五阴——五蕴身,那“名”指的是受、想、行、识,“色”指的就是五根色法;也就是我们的有情,可以把他这样区别出来看的话,归为两类,就是名色,“名”就是属于这个心,以及心所相应的心所法,那“色”就是我们的五根色法。那这里提到说,如果入胎识入胎以后不出来,有名色吗?你可以看到有个有情吗?阿难答说:“没有啊!”不会有的,不会看到的。那再问到说,如果识出胎,也就是这个入胎识出胎了,但是婴孩坏败,那名色能够增长吗?也就是,前面是讲说如果入胎识不出来的话,那么第二个是说,如果入胎识出胎以后可是婴孩坏了,那名色还能继续增长吗?阿难说:“无也!”没有,不会的。那这个现实也是这样子,如果说有婴儿出生,可是婴儿的色身毁坏了,那当然就不能继续增长,这个人的五蕴身不能继续增长,这个是非常明显的。那 佛又继续讲说:“阿难!若无识者有名色否?”没有这个入胎识,有名色吗?阿难答说:“没有啊!”如果没有这个入胎识,就不可能有名色。
那这一个部分,由下一段经文我们来看看怎么说。下一段经文说:
【“阿难!我以是缘,知名色由识,缘识有名色。我所说者,义在于此。阿难!缘名色有识,此为何义?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答曰:“无也。”】(《长阿含经》卷十)
那么这里面呢,经文里面 佛继续讲说,因为这样的缘故,从这样知道说“名色由识”,也就是说,我们人的这个五蕴身是从哪里来?从入胎识来,因为这个识讲的就是入胎之识,就是入胎识。那么因为有这个入胎识,所以才有这个名色的出生,才有这个名色的增长,这个就是 佛要告诉我们的意思。那 佛又继续说“缘名色有识”,这是什么意思呢?说为什么是缘于名色有识,这个可不是说这个入胎识是因为名色才能存在,可不是说这个入胎识是因为名色才出生的;因为下面的经文这么讲“若识不住名色,则识无住处”,意思就是说,假使啊,这个入胎识不住在名色里,那也就是没有名色可以住,那么识就没有住处了。没有住处难道识就毁坏吗?难道识就灭了吗?没有!因为,“若无住处,宁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否?”意思告诉我们说,如果没有这个名色的出生,然后识就不住在名色里面的话,那就等于什么?就不会再有这个所谓的生老病死这些苦。那这个不就等于说,你要解脱于生死苦,就是让名色不再出生,名色不再出生那么就是解脱。可是解脱的真实义是什么呢?解脱的真实义就是,识本身不再出生名色,而识无住处,可是这个识并没有断灭,祂可以自己独处,自己独处处于自己的本来涅槃的境界。
所以,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要有入胎识,有入胎识以后,才能够出生我们的五蕴名色,我们的五蕴名色能够出生,是因为有这个入胎识,我们的五蕴名色能够增长,是因为这个入胎识。那如果说你今天厌离这个生死之苦,那怎么办呢?你就要让这个名色不要再出生,让你的入胎识能够不再出生名色五蕴。怎么样可以让你的入胎识不再出生五蕴呢?就要把这个对五蕴的我、我所贪爱灭掉,对这个三界爱灭掉,这些烦恼因都断除了以后,那么入胎识就没有那个因可以再出生你的名色。从这段经文里面很简单地告诉我们,生命的意义,要了知的是,要有一个入胎识的存在,你才能有这个名色。
那么我们再来探讨这个名色。入胎识出生了名色,这个名色指的就是我们的这个五蕴,就是我们的这个六识心相应的心所法——色、受、想、行、识,还有我们的五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当然还有意根,那么这个法都是被出生的。那么前面讲到说,六识心加上意根就是七个心、七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根触法尘产生了意识,加上这个意根末那识,就有七个识。可是这个入胎识本身也叫识,所以其实众生是有八个识的。所以,这众生有八个识,才是生命的意义。也就是说,你要能够有明确的生命观,就是要知道说,众生皆有八个识。
那这个八个识里面呢,哪一些是被祂出生的,被这个第八识入胎识出生的,哪一些法是生灭法呢?好!我们现在来看待:哪一些法是生灭法呢?从前面的经文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名色是被出生的,所以它会灭,名色灭了不再出生以后,那么就是涅槃。那名色出生了就会有——有生就有老,就有生老病死苦,所以名色本身都是一期生死的。
那名色里面的意识心呢,就是我们说的六识心,意识心就是在这里面一期被出生的,被出生以后随着五根身的毁坏,那意识也跟着毁坏,不再现起。所以,我们这一期的生死的名色里面,我们要认识的是,众生所最难也最不容易了解这个意识,其实你能够了知一切法、能够见闻觉知一切法这个意识,祂是这一期才生起的,这一期的这个五根身——因为这一期的五根身的出生以后才有的,才现起的,所以祂是一期生死的心;祂能够思惟分别见闻觉知,可是祂却是这一期才有的心。
同时也要知道,还有一个处处作主的心,就是我们说的这个意根。一般人还有就是医学界,或者是科学界,他会把祂称为潜意识,因为科学界、医学界他并没有修学佛法,并没有在佛法的正知正见上面,去建立说如何才是真实的义理。所以认识意识,为什么?因为祂能够了知说,这样子叫作在识别一切法。可是他会觉得说,又有一个潜意识,好像很难察觉得到。其实这个所谓的潜意识,指的就是这个处处作主的心,就是意根,可是一般的医学界、科学界不知道。那这个意识本身呢,也从科学里面、医学里面会告诉我们说,人在闷绝的时候,意识会昏迷不现前,会没有意识,会无意识,所以这也告诉我们说,这个意识祂是可以灭的。还有,人在熟睡的时候呢,他也是没有意识的,所以表示这个部分,是跟科学相符合的,也是符合科学的这个求证的。
那么在知道说,这五根身以及这个六识心相应的心所法以及意根,这样的称为一个名色,祂是有生所以必有死的法,祂是由这个入胎识而来,入胎识所出生的。
那这个入胎识呢,祂本身是不生不灭的。为什么呢?因为前面的经文已经告诉我们了,名色不再出生——这个识没有住处的时候,祂并没有因为名色不存在而消灭,表示这个入胎识祂可以没有住处;也就是说,祂虽然没有出生名色,但是祂本身可以单独存在。但是,前面讲的这个一期生死的六识心祂不行,祂一定要依止于五根,依止于六尘才能现起,祂不能说祂没有住处,祂一定要有所住,一定要住于六尘。所以说,真正无所住的心是这个入胎识,祂才能够说名色不再出生以后,祂能够说祂无住处。那么这样一个入胎识,祂是不生,因此祂不死不灭,祂是永续长存的心,这个心又称为如来藏,也就是入胎识又称为如来藏。
因为这样子我们又知道说,可以从无量世的过去来到现在世,又可以从现在世去到无量世的未来的心是如来藏。祂可以把每一世有情所造的,种种的这个业因储存,同时可以在下一世呈现他应该受的果报,所以才能让一切法界中的因果不乱。所以说,如来藏入胎识,祂是因果不乱的主体,祂是生死法的主体,祂是涅槃的主体。因为前面的《阿含经》里面已经讲到了,名色不再出现了,就没有生老病死等等,那么这个入胎识本身无住处就是涅槃,就是表示,祂是已经不用在三界中,再出生这个五蕴来生死,可是祂本身就是涅槃。
那么这一个部分呢,我们要再引用一个经文,一段经文来为大家证明。在《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广方便经》,也就是简单说就是《胜鬘经》里面有这么说:
“世尊!有如来藏,故说生、死,是名善说。”(《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也就是说,众生皆有如来藏,因为有如来藏,所以才说生死;这样子的说法的才是善说,并不是说五蕴自己有生死。为什么呢?因为五蕴是由如来藏所生,五蕴的死是因为五蕴坏败以后如来藏离开,才说这个五蕴的有情死了,所以从这个法界实相来讲说,有如来藏故说生死。
接下来经文继续这么讲:
“世尊!死、生者,此二法是如来藏,世间言说故有死有生。死者谓根坏,生者新诸根起,非如来藏有生有死。”(《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所以这里也说得很清楚,说死、生这两法,都是如来藏的法。为什么?因为五蕴本身不能自己生,五蕴本身它是藉由如来藏聚众缘才出生的,这个五蕴的生,是一定要由如来藏而来,那五蕴的死呢,是因为五蕴本身的缘坏败了,所以如来藏离开了名色五蕴,所以说“死生者,此二法是如来藏”。那么“世间言说故有死有生”,从世间本身的法,从世间的法来成为言说来说明,所以才说有死有生。可是,如果说从如来藏本身含藏着五蕴十八界的法种来讲的话,如来藏是没有生死,不能说如来藏来出生五蕴,所以如来藏有生。“死者诸根坏”,这个死的意思就是指,这个五根都坏败了,如来藏离开了才叫死;“生者新诸根起”,也就是说,下一世的有情到下一世去了以后,有新的这个五蕴的里面的五根生起以后叫作生。要以这样来看待,但是不能讲说这个是如来藏有生有死。
接下来这个经文又这样讲:
“如来藏离有为相,如来藏常住不变,是故如来藏是依、是持、是建立。”(《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也就是说,如来藏本身并不是生灭有为法,如来藏祂是常住世间的,祂的真如法性是不会变异的,因为这样子,所以如来藏本身是:如来藏是五蕴生起的本身的这个依持,就是说五蕴是依于如来藏而有的,而且如来藏能够执持所出生的五蕴;因为如来藏出生了五蕴的这些法,所以才能建立这五蕴的名称。
接下来经文又继续讲说:
“世尊!若无如来藏者,不得厌苦、乐求涅槃,何以故?于此六识及心法智,此七法刹那不住;不种众苦,不得厌苦、乐求涅槃。”(《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也就是说,假使没有这个如来藏的话,就不得厌苦、乐求涅槃。因为这六识心,等于说眼等六识心——眼识、耳识等意识等六识心,以及相应的心所法,以及所出生的智慧,这都是刹那不住的,刹那生灭的;刹那生灭法它没有能力可以去受持一切业种,没有能力可以受持一切法种,它本身就是生死法;因为它是被出生的,有生即有死,本身即是生死法,所以没办法让有情依于它,而能够离开苦,而乐求涅槃,这是很明显的道理。
另外经文又继续这样讲说:
“世尊!如来藏者,无前际,不起不灭法;种诸苦,得厌苦、乐求涅槃。世尊!如来藏者,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如来藏者,堕身见众生、颠倒众生、空乱意众生,非其境界。”(《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那这里告诉我们说,如来藏本身没有前际,你不能去说如来藏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从无始劫以来就存在了。无始,既然讲无始,就是没有一个前际可说,那是不起不灭法,是从来无生的法,祂不是被任何因缘所出生的,所以不是有生的法,当然祂就不会灭。祂能够持一切众生所造作的一切业种,那么因为这些业种,然后由如来藏帮它去呈现一切苦果。但是,因为如来藏本身祂是不生不灭法,是本来解脱的法,祂是清净的法,祂是清凉的法,所以,祂可以使得有情能够厌苦,能够厌离这个五蕴的生死,因为如来藏本身不是生死、不是苦法。那前面讲说,因为六识心本身是生死法,所以如果纯粹从六识心本身来讲,祂是没办法让有情离苦的,因为祂六识心本身就是苦法;可是如来藏本身不是在三界中的生死法,祂是清净法,祂是解脱法,可以能使得有情能厌苦而乐求涅槃,因为如来藏本身就是涅槃的本际。
那接着说如来藏祂“非我”,因为祂不是五蕴和合我;祂“非众生”,祂不是念念与六尘相应,然后念念都在六尘中生生灭灭的众生;如来藏祂“非命”,是因为如来藏祂没有五根,没有命根,祂没有出生啊,所以说如来藏非命;那如来藏“非人”呢,讲的是如来藏祂不是五蕴十八界的人法,所以我们说如来藏“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如来藏虽然出生了这个五蕴身,可是祂本身不是众生自己颠倒所认知的我,祂不是与六尘相应的这些生生灭灭的这个六识心,这个部分法性差别很大。
那如来藏的法呢,对于那些把五蕴法当作真实我的人,堕在我见、身见中的人,祂不是他的境界。因为他把五蕴当作真实我,把五蕴当作真实我的时候,他就没有办法去认知还有一个六识心、七识心以外的一个真实心存在。还有堕在四颠倒中的众生,如来藏也不是他的境界,因为把世间的苦当作乐,把这个众生当作,众生我的法当作无我的法,那这些颠倒众生,他根本就没有办法想像如来藏的法“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是什么境界,本来解脱是什么境界。
另外,“空乱意众生”呢指的是指说,将缘起性空的这种虚妄法当作真实法的人,他拨无因果,拨无这个第一义谛心如来藏存在的时候呢,他把这种缘起性空本身当作真实空,这叫作“空乱意众生”。如来藏也不是他的境界,因为对他来讲,这种真实的法,他认为他可以亲自体验的法才是真的,那么众生都是以六识心当作真实,因为他认为六识心在六尘中的见闻觉知才是真实;对于他不能实证的如来藏呢,他就会不能信受,对于经典里面所说的,说如来藏离见闻觉知,如来藏离四相“非我、非众生、非命、非人”,这个法到底如何,如来藏是涅槃的本际,那么他们就没办法去信受。所以说不是他的境界。
所以我们说,佛教的生命观是合乎科学的吗?应该讲说,佛教的生命观是最完整的,它能够函盖科学的发现;因为科学都是发现,它不是发明,科学本身都是发现一些现象界存在的道理。所以我们说,从佛教的实相的法界观来看待的话,它一定能够函盖所有一些世间不断在发现这些所谓科学的法,同时也可以证明说,佛教本身的理念是没有错的,是合乎这个法界的。
那我们这一个题目,我们就说到这里了。
阿弥陀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