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菩萨视一切众生为一独子
                                   1  您信佛吗?为什么您会信佛呢?
 
因为多劫多世以来,您曾受到过 佛菩萨如独子般的呵护与恩惠。您或许读过 释迦世尊因地行菩萨道救济众生的真实故事:释迦菩萨舍身伺虎,割肉喂鹰;祂生为鹿王时,默默代替另一只将要生产的母鹿先赴屠场受死;祂为鱣鱼之王时,自己游到岸边搁浅,为了处于饥馑中的人们能够挖祂的肉来饱腹活命……哪一位成就圣道的佛菩萨不是这样为众生舍身舍命?只要有緣众生有需要,哪怕是多么无理的需求,佛菩萨都会毫不犹疑的满足其所需,头目脑髓,无一处非舍身处,无一时非舍命时,佛菩萨对于己身无所保留,无非是为了救拔众生,无非是为了与心性刚强难化的众生结下不解的佛缘,慢慢度化他们走向涅槃解脱。
 
您今生能信佛,便是与  佛菩萨有缘。这缘分是从何时开始结下的呢?您一定无法记得。但看过这些故事,您或许可以想到:过去多少生多少世,您也曾被 佛菩萨以无论何样的身份这样不惜身命的救度过,此恩重于泰山,所以您我才能够与 佛结下不解之缘;所以今生您会在看到  佛菩萨的圣像时、听到  佛菩萨的圣号时,会汗毛竖立,会恸哭流涕,情不能自已。过去久远劫以来直到今天,佛菩萨对您我的付出,我们或许无法忆起,但这深恩却早以深植在您我的心田之中,无法抹去。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云:“尔时,佛告地藏菩萨:“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轮转五道,暂无休息,动经尘劫,迷惑障难。如鱼游网,将是长流,脱入暂出,又复遭网。以是等辈,吾当忧念。汝既毕是往愿、累劫重誓,广度罪辈,吾复何虑!”
 
就像出门在外的游子总是妈妈心中最难以割舍的牵挂,佛陀在入涅槃以前,不放心娑婆众生罪性深重难以度化,恐怕我们受苦无量,求出无期,不断叮嘱 地藏王菩萨在 祂入涅以后,能够不忘累劫重誓,继续广度罪苦众生。
 
您我看不到  佛菩萨之圣颜,佛菩萨却无时无刻不在护念着您我,护念着您我的法身慧命,护念着您我的菩提道业,期盼着您我能够在这条漫漫的成佛之道上,不忘初心,不舍精进。
 
想到亲教师不断劝勉我们的一句话:永远没有辜负众生的佛菩萨,永远只有辜负佛菩萨的众生。
 
愿您我都不要再做那个辜负  佛菩萨深恩的不孝佛子了!
 
                                     2  佛陀的独子啊,盼您早归!
 
还记得儿时的您,小手被紧紧攥在父母的手心里,歪歪斜斜学着走路的情形吗?还记得父母不厌其烦的教我们学说话,从咿咿呀呀到“爸爸”“妈妈”的场景吗?还有他们喂我们吃奶喝粥,为我们把屎把尿的情景,还能记得吗?那时的我们还太小,还不懂得记事,但您一定相信,谁不是这样被父母一把屎一把尿拉扯着长大的呢?您我从生下来的那一刻,便注定成为父母心头不可暂舍的牵挂。人世间的情感林林总总,友情或可断,爱情或可摧,这血融于水的亲情却不可代替!
 
长大成人的您,在外为事业辛苦奔波的您,会时常想起家中那渐渐老迈的父母吗?每一次短暂回家,母亲端上的那一碗热汤;每一次匆匆告别,他们目送您远去的身影;工作中遇到不顺,人际间遭受委屈,总让在外打拼的儿女加倍惦念家的温暖,惦念父母的体贴。无法细数家为什么就这么好,只是一阵浓浓的思念之情涌上心头,挥之不去。这是儿女对父母的想念!天底下谁都可能对我们不好,唯独只有父母,永远只会为我们好。永远不会有忘记自己孩子的父母,却总有在外打拼、红尘逐浪而忘记家中双亲的孩子。可是,无论您忽视父母多久了,当您再次想起他们时,想要回到他们身边时,您会发现,原来父母早已伫立在家门口,满怀着期盼与欢喜,迎接着您的归来!这就是我们的父母:天底下最亲的人。
 
我们有过去生的父母,有未来生的父母,有现如今的父母,每一世的父母或许不同。在这三界红尘之中随业迁流的我们可曾想到,原来我们一直有着那生生世世永远未曾一刻舍弃过我们的父母:佛菩萨。只有  佛菩萨才是永永远远视您我为一独子的人,直到您我究竟成佛的那一天为止。佛菩萨之于您我,就像家中那无时无刻不再挂念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守候着我们归家的慈母,只期盼我们能早日想到祂,企盼我们能在内心深处坚信:原来在这三界之中头出头没,如浮萍如尘埃般微不足道的我们,竟原本就是 佛菩萨的独子。无始劫以来我们流浪在三界,饱受饥渴与匮乏的煎熬,殊不知  佛菩萨早已在家中为我们预备好无尽的财宝,只祈盼着您我早早归来,继承  祂无尽的宝藏。
 
                                       3  遥忆吾世尊
 
若有父母系在儿心,独步四方亦不孤独!
若有佛菩萨寄在心头,佛子终将踏上归途!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有佛出世,名无量光。十二如来,相继一劫。其最后佛,名超日月光。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为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斯为第一。”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在楞严会上,佛世尊顾念今世末世佛子道业,故请会中诸大菩萨及大阿罗汉说出自己当初悟道因缘与入道方便,轮到大势至菩萨发言时,大菩萨做了一个譬喻:如有两个人,其中一人总是忘记自己家中的慈母,这样即便慈母再怎么想念这位在外流浪的孩子,也依旧无法让浪子回头;可是另一个人却懂得在心中一直忆念着家中的慈母,这样母忆着子,子忆着母,即便历经多生多劫,母子之情依旧旷日弥新,“不相违远”。大势至菩萨教导我们像忆念母亲那样忆念  佛菩萨,“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学佛,不可不念佛。可如何念,才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地”,才能“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呢?
 
为您推荐 平实导师著《无相念佛》一书,这本书提供了适合现代人可禅可净之修持捷径!
 
现摘录书中段落供各位仁者先睹为快!
 
若广义而言,大乘佛教之一切教法莫非念佛法门,莫非净土法门。包括众所周知的:持佛名号、持咒、礼佛、供养、止观、持戒、课诵、抄经、阅读、解说、忆念、思惟、参究……等等,其目的皆在学佛之行、入佛知见、证佛解脱、得佛功德、乃至成佛,成就四种净土。是为广义的念佛。
 
禅与净土其实密不可分。欲得成佛,非仅持念佛名可办,必赖禅定悟明心性。见道之后,速得晋入修道之位,佛果可期。然欲见道,需赖参禅或止观法门之理观,此则非定力莫辨,尤其是动中的工夫。而念佛人欲持名念佛至一心不乱,亦需工夫。若能以持名念佛及礼佛为方便,欲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法门,并非难事;则往生极乐净土便有把握。亦可参究念佛:所谓“不暇方便,自得心开”,非无可能。若以念佛圆通法门之初步工夫转而参禅,则无门之门自然现前,欲得悟明心性,亦有希望。即知禅与净土,密不可分。
 
------《无相念佛.自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