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禅八定之初禅与二禅
诸阴身往来,正受灭尽定,三昧起心说。----《大乘入楞伽经》
疏:诸阴身谓三界六道有情之五蕴身或四蕴身。色界天及以下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一切有情,皆有五蕴,故受诸受。无色界天有情虽无色蕴,仍有受想行识四蕴;蕴者聚也,依如来藏因及业爱缘、父母缘,而有色蕴;因有色蕴及末那,便有六识,识蕴具足;因于色蕴及识蕴,便有受想行觉;五蕴具足,便使众生依于五蕴而贪五尘,轮转于欲界。色界天人则依五蕴而贪定境法尘,无色界天有情则依四蕴而贪四空定中之显境名言——不知灵觉心之虚幻而执定境中之灵觉心为不生灭心。三界有情因五蕴四蕴、缘五蕴四蕴,而为蕴所遮,起于无明,障碍解脱,故亦名为五阴。阴者遮覆明性(明性非是藏密所说觉知心之了别性),令住于暗昧之中;色受想行识即是有情,此五遮蔽一切有情之心,令起无明,犹如阴盖,故名五阴。
既有五阴则有往来,生时于人间四方往来,勤苦一世而无止息,至死方休。死后于三界六道往来,无量劫来或生天道、或生人间,或生饿鬼、或生地狱,或受苦楚或受天乐,往来反复永无止息。若灭五阴则无往来,无往来者名为解脱涅槃,以无阴身故名无往来。
三乘慧脱无学舍寿之前皆应修学灭尽定,灭尽定则依四禅八定之正受为基础,是则应先正受四禅八定。
禅定正受者先受欲界定;欲界定善根发时,心得粗住,色身似有薄膜裹住,令身安住不动,此是欲界定法持身不动。若再深入修习则入未到地定:浅定中一心不乱,犹知五尘;深定中唯住一心,不触五尘,类似无觉无观三昧,然因不具二禅功德故,不名无觉无观三昧。
四禅八定归类为三种三昧: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有觉有观三昧之前即是未到地定,以未到初禅地故名。若人修得未到地定后,能修伏性障五盖,则必忽然发起初禅。
初禅善根发之正受有二种:一者刹那间遍身发,二者运运而动。剎那间遍身发者,于修伏性障(未见道者修伏五盖)或修除性障(已见道者修除五盖)后,保持一心不乱之际,色界天身忽然现于欲界身中,心眼见身唯余透明薄膜,遍身毛孔内外相通,一一毛孔受于乐触;彼时初禅天之心眼唯见身中如云如雾,不见五脏六腑,空荡轻安,无诸粗重;彼时虽与他人言语,而不妨碍初禅天之境界安住;以此初禅境界之定心能与五尘境界相应,觉观无碍,故名有觉有观三昧,不离欲界觉观故。
运运而动者,于修伏性障后,打坐之中一心不乱时,或于头部,或于会阴发起。于发起处运运而动,似蠕动状;动时伴随乐触,受初禅身乐。若由下而发,往往渐渐遍身受乐;若不遍身运运而动,则不遍身受乐,名为初禅善根发不具足。若由上而发者,十之八九不能遍身,退失初禅定境;此人应全力修除(伏)性障,否则终其一生不得具足初禅。
运运而动者,乃因性障之伏除不彻底,故不能一刹那间遍身发;亦须于打坐之中方能发起初禅善根。发起善根后若不精勤修进,多不能满足初禅修证,往往退失。于刹那间遍身发者,以初禅定力具足及初禅应除性障已彻底修除故,非必打坐之定中方能发起初禅善根,行住坐卧中皆可能忽然而现;此人欲进修二禅较为容易,运运而动者往往退失,不易修进。以上名为有觉有观三昧正受。
初禅修学具足后,继续修定,令心向内安住,不缘外五尘;渐渐安住自心内境,唯有意识观照五尘外之定境法尘;五识虽尚未灭,而于五尘已不攀缘,亦不起觉察粗心,不迎不逆,如是安住;意识虽观定境时亦知五尘,然已不为五尘所动,唯是一心安住定境,是名无觉有观三昧——二禅前之未到地定。
行者得于无觉有观三昧后,每日精勤修定,及于四威仪中伏除二禅所应伏除之五盖;于坐中经由初禅而入无觉有观三昧,每日重复此一过程,渐渐向意识自心内境安住,不缘五尘;随于定力之增进及性障之伏除,而渐渐能入无觉无观三昧之中安住,离外五尘,而亦不须起心观照定境,不觉五尘、不观五尘,是名无觉无观三昧,以离欲界觉观故名无觉无观,非谓无意识能觉知自心内境也。
行者得于无觉有观三昧后,若久久不能进二禅者,当知彼人为性障所障,当于四威仪中修行,伏除欲界五尘之贪爱,并须伏除瞋恚盖及掉散盖,二盖若不伏除,永远不入二禅。
已得二禅,能久安住;日日修之不辍,自能渐次转进四空定,无所障碍。行者修学增上心学之最难者,过在不知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之差异,故不知方便转进之道。今既已入二禅,三种三昧之异同已经知悉,二禅后之三昧悉皆同属无觉无观三昧,行者依本书第一辑中之说明,自能渐次转进,勿烦再叙。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以得见道故,不被四禅八定境界所惑,知四禅八定皆是增上心学;增上心学能使 佛子起诸威德力用,乃至降伏诸天,然不能令吾人出离三界;此增上心学虽不能令 佛子出三界,而能助 佛子出三界,以能降伏三界惑故,是故菩萨三地修学四禅八定等。凡夫以具足四禅八定增上心学故,但得三乘见道之一种,即能立时取证灭尽定;以得灭尽定故,成俱解脱无学,能促寿延寿,能自行决定舍报之时间及地点,是故菩萨满足二地后,应修增上心学——四禅八定等。
佛子住灭尽定中,前六识俱不现前,离于自心内境之觉知,三界境界之觉受悉灭,唯余末那识之触、作意、思等三心所法,受想二心所法已灭,故不住于三界境界中。俱解脱无学入于灭尽定中,不受三界法尘;然因入定前之预设,故能于次日午前,或三日三十日后出于灭尽定。此因灭尽定中末那识未灭,尚有五遍行之作意、触、思心所法作用,唯除受想心所;故于如来藏所现内相分显现其入定前预设出定之状态时,便于触此境时起于作意,由作意而起思心所,思心所则决定唤起受想心所;然因受想心所须依意识同为运作,遂唤起意识;意识起已,便渐渐出定,回复三界觉观。
此诸过程皆须出于三昧后方能叙述,非于三昧中能叙说之——唯除有觉有观三昧——故云“三昧起心说”。若人自言已证四禅八定、灭尽定,而不能叙述其中内容及异同者,悉名未证言证,名为笼罩人者,名为大妄语者;非俱解脱无学而方便令人误信自己为俱解脱无学故。
-----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二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