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禅修学具足后,继续修定,令心向内安住,不缘外五尘;渐渐安住自心内境,唯有意识观照五尘外之定境法尘;五识虽尚未灭,而于五尘已不攀缘,亦不起觉察粗心,不迎不逆,如是安住;意识虽观定境时亦知五尘,然已不为五尘所动,唯是一心安住定境,是名无觉有观三昧——二禅前之未到地定。
行者得于无觉有观三昧后,每日精勤修定,及于四威仪中伏除二禅所应伏除之五盖;于坐中经由初禅而入无觉有观三昧,每日重复此一过程,渐渐向意识自心内境安住,不缘五尘;随于定力之增进及性障之伏除,而渐渐能入无觉无观三昧之中安住,离外五尘,而亦不须起心观照定境,不觉五尘、不观五尘,是名无觉无观三昧,以离欲界觉观故名无觉无观,非谓无意识能觉知自心内境也。
行者得于无觉有观三昧后,若久久不能进二禅者,当知彼人为性障所障,当于四威仪中修行,伏除欲界五尘之贪爱,并须伏除瞋恚盖及掉散盖,二盖若不伏除,永远不入二禅。
已得二禅,能久安住;日日修之不辍,自能渐次转进四空定,无所障碍。行者修学增上心学之最难者,过在不知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之差异,故不知方便转进之道。今既已入二禅,三种三昧之异同已经知悉,二禅后之三昧悉皆同属无觉无观三昧,行者依本书第一辑中之说明,自能渐次转进,勿烦再叙。
行者具足四禅八定正受之前,当须先求见道;以得见道故,不被四禅八定境界所惑,知四禅八定皆是增上心学;增上心学能使 佛子起诸威德力用,乃至降伏诸天,然不能令吾人出离三界;此增上心学虽不能令 佛子出三界,而能助 佛子出三界,以能降伏三界惑故,是故菩萨三地修学四禅八定等。凡夫以具足四禅八定增上心学故,但得三乘见道之一种,即能立时取证灭尽定;以得灭尽定故,成俱解脱无学,能促寿延寿,能自行决定舍报之时间及地点,是故菩萨满足二地后,应修增上心学——四禅八定等。
佛子住灭尽定中,前六识俱不现前,离于自心内境之觉知,三界境界之觉受悉灭,唯余末那识之触、作意、思等三心所法,受想二心所法已灭,故不住于三界境界中。俱解脱无学入于灭尽定中,不受三界法尘;然因入定前之预设,故能于次日午前,或三日三十日后出于灭尽定。此因灭尽定中末那识未灭,尚有五遍行之作意、触、思心所法作用,唯除受想心所;故于如来藏所现内相分显现其入定前预设出定之状态时,便于触此境时起于作意,由作意而起思心所,思心所则决定唤起受想心所;然因受想心所须依意识同为运作,遂唤起意识;意识起已,便渐渐出定,回复三界觉观。
此诸过程皆须出于三昧后方能叙述,非于三昧中能叙说之——唯除有觉有观三昧——故云“三昧起心说”。若人自言已证四禅八定、灭尽定,而不能叙述其中内容及异同者,悉名未证言证,名为笼罩人者,名为大妄语者;非俱解脱无学而方便令人误信自己为俱解脱无学故。
--------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二辑
无想定者,谓 佛子证四禅已,未断色界天身之执着而欲取涅槃,便于四禅定中作涅槃想,以定中之想为出离三界之障,遂灭除心中无语言之想,以此而入无想定,以无想定境界作为涅槃;以灭想故,了知心(空明觉知之意识)即灭而不起,名为无想定。以此为涅槃故,数数熏习;舍寿后便入此境,生无想天,寿命或五十劫、或百劫乃至五百劫,恒住无意识境;舍无想天寿时意识方起,方有了知;一旦了知即便下堕,如绳系鸟,绳尽则还,复堕下界;以生无想天者一切无所能为,暂住数百劫后复返欲界,故名彼天为客天,往彼作客暂住而已。
欲证灭尽定者,须先断除色界身见,而后修证四空定,入非想非非想定已,舍想之时方能舍受,方入灭尽定,非于四禅中不舍色界身见、舍想而入。又无想定行者以不了色界微细色所成身之幻有不实,执以色界微妙身中之无想无受为涅槃,舍寿遂以涅槃想而生无想天。又无想定所断之想粗,灭尽定所断之想细,若无四空定之定力,欲于四禅中灭粗想而证灭尽定者,无有是处。又想者乃谓想阴之想,无想者非因离语言妄想而名无想,是故初禅心中虽离语言,仍未离想;若有意识不灭而能了知,不论其了知如何微细,皆名为想;不唯四禅息脉俱断之定境中能了知心名之为想,乃至四空定之顶——非想非非想定中之极细了知心,依然名之为想,须灭了知心之我,方入灭尽定,方过想阴,方名想灭。
故知一切行者欲出三界者,皆必须证悟“空明觉知心是妄心妄识”,否则不出想阴,永堕轮回。唯有灭想——空明觉知心,方出三界。以此可知:不论显密大小各宗各派诸祖诸师,若言所悟不生灭心为空明觉知心者,不论其门徒所揭示诸“见、修、行、果”如何超胜,皆是妄想所得,非有实证;不唯无慧,亦且无定;无慧无定而云证圣,唯有痴人方信受之,以彼等师徒俱皆不知想灭之理故。
际兹末法,多诸 佛子及与外道,错将欲界定、未到地定心中无语言妄想之定境,误认为无想定,便道已过四禅境界,笼罩他人,自堕妄语业中,名为可怜悯者。
有诸 佛子及诸外道,闻 佛说言无余涅槃之中无心无觉,无有能知及与所知,便于四禅之中灭却觉知,以为涅槃,此则入于无想定中,不能入涅槃也。何以故?以彼等未证三乘菩提故。若证三乘菩提之一,了了分辨四禅四空定中之微细了知心为暂有假有,非真实不生灭心,方能灭却此心而于有顶取证涅槃。若不悟菩提,虽欲入涅槃而住无想定中,类似涅槃,然不久后,终将因未断一念无明烦恼之有爱住地及色爱住地——空明觉知心自我之执着及对色界身之执着;又复起心,出于无想定外,便道世无涅槃可证,便谤 佛说不如实语,如善星比丘因此而堕地狱。此名有我欲证涅槃,违背 佛说涅槃无我之理,以有空明觉知之我,则非寂静故。
近年来,台湾本岛有甚多国外来的大小显密诸宗大师传授禅法,多有宣称证悟登圣者。彼等诸师传授禅法,谓可实证解脱,然观彼诸大师,悉以空明觉知心为真,教人消除烦恼,保持一念不生,并须时时保持清醒: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并且要能处处作主。此则违背涅槃正理。
此诸大师过在不明二乘无我空相、不明真如阿赖耶识,错认空明觉知之意识心为真如,又复未曾眼见 佛性,不明真如 佛性之实相,误认空明觉知心中无妄想妄念即是涅槃,教人舍报时以此心住于无妄想妄念之中,名为入无余涅槃;误以为如此即可不再受生,以此名为无生。而不知真如本来已在,本来无生;真如之本来无生,非由空明觉知心修除妄想而成,乃是空明觉知之心断除三界贪着、了知自己虚妄,舍报后不复现前而受生,唯余真如因无空明觉知心之贪着而不再受生,故真如不现于三界中,不生来世空明觉知之意识,永不轮回,此名无余涅槃。今诸大师不知此理,违 佛旨意而云能令 佛子实证无余涅槃者,无有是处,以彼等误解无余涅槃故,未证无余涅槃故。
佛子于此已知无想定与灭尽定,复应了知“何因从定觉?”无想定之成就者,若不能了知此定虚妄,不肯弃舍而进修实相智慧,舍寿后必起色界天中阴身,以错认无粗想为涅槃故,便舍中阴入无想中,遂生第四禅天之无想天。初生彼天,复舍其想,而以舍知作涅槃想,初剎那住粗想,次剎那住微微想,第三剎那遂灭想;其色界天身于无知之境中安住,或五百劫、或五十劫,忽生觉知,便舍天寿,下堕欲界。
学人于此欲界修得无想定者亦复如是,虽住定中以为涅槃,而于后时忽生一念,复又出定。于四无色定中亦复如是,不能永住,迟早必会出于定外,又入五尘,永无解脱之日,此皆由于一念无明之色界爱及有爱住地惑未断——执四禅天身或四无色定中之空明觉知心为不生灭我,不离我见所致。
灭尽定中圣者出定,则非由此缘故,乃因未至舍寿时节,随缘说法度生,故不取灭度。入灭尽定时以心先有预设,故于日将午时即便由其意根之作意,而使空明觉知之意识心又复现前,入城托钵,食讫说法;乃至寿终之时以舍想故而入涅槃,非以涅槃想而入涅槃。是故圣人与凡夫俱从定觉,而因不同,修证别故;此亦 佛子所当知者,是故大慧菩萨为诸 佛子请问于 佛。
--------平实导师《楞伽经详解》第一辑
七地的无我观就是断尽我执、及我执的大部份习气,证得念念入灭尽定,我执永不现行,我执的习气种子也很少现行。
七地菩萨所须修证的是念念入灭尽定,要靠修习方便波罗蜜多而得。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还要盘腿,坐下来,然后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样次第转进而经过四空定,最后入灭尽定。七地满心的菩萨不然,刚刚一坐下,想要入灭尽定,一坐下就入了:念念都可以入灭尽定的等至位中。每一念的当下也都在灭尽定的边缘中,其实他说法度众时,若突然不想说了,也可以随时入灭尽定;对俱解脱的阿罗汉及我们而言,这真是「匪夷所思」。
这个时候,因为他的修证是寂灭极寂灭——寂静观成就,所以七地满心菩萨很容易会取无余涅盘,所以这个时候,佛「不怀好意」的来了,祂说「某某菩萨!我传给你一个三昧,叫做『引发如来无量妙智三昧』。」七地菩萨问说:「这个三昧很殊胜吗?」佛说:「殊胜极了!这个三昧超过你从无量劫以来修学所有三昧的总和,全部加起来还不如这个三昧。」那么请问:如果你是七地满心的菩萨,你要不要修这三昧?当然要喽!怎么可以放弃?对不对?好!修了!可是你一修,就上当了——你没办法入无余涅盘了。为什么?因为你自己根本就不想入了,因为这三昧太妙了,直修下去,必定可以成佛。
--------平实导师《大乘无我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