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法——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连载31)---张善思居士
第三目菩萨不应起瞋心:佛说瞋罪重于贪罪
  记得平实导师开示说菩萨犯瞋的罪比犯贪欲的罪更重,因为犯瞋会断了跟众生的善缘,这样摄受众生就会变得很困难、很缓慢,也会有很多的障碍!譬如须菩提尊者,被佛陀授记还要经历极久远的时劫,才能成佛的情形一样。在《正觉电子报》第 79期中,有一篇佛典故事:〈须菩提恶性缘〉,其中内容提到了佛陀藉著说明须菩提因瞋恚习气的缘故,以致于五百世中都受生为毒龙之身的因缘,为众弟子开示瞋恚的种种过患与罪恶;瞋恚乃是由于无明愚痴所生之粗重烦恼,瞋恚会烧灭种种善根,瞋恚会增长众多恶业,瞋恚所引生后世之果报,甚至会堕入地狱中遭受尤重纯苦之报。在这篇文章最后的结语中说:
  须菩提乃是回心大乘之俱解脱大阿罗汉,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中的解空第一。于世尊讲授《法华经》时,世尊为众弟子们授记成佛,当时已入地的须菩提被授记成佛的时劫,却是十大弟子中的最迟、最久远者。此皆因须菩提脾气大、易起瞋的习气故,众生不喜乐与之亲近,须菩提亦不喜与众生亲近,故其众生缘不好,所以摄受众生的功德就会大为减损,故其成佛的时间就需要经过非常久远的时劫方能成就。成佛之道最重要的就是摄受众生,饶益一切有情,摄受众生即是摄受佛土1。须菩提因瞋恚习气故,摄受的众生就相对有限;摄受众生要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而诸摄事法中又以爱语为第一 2,以爱语行布施,以爱语利行,以爱语行同事行等。故今特举须菩提之恶习性因缘为借镜,作为菩萨戒子们的警惕,欲求无上正等正觉,当普摄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并远离瞋恚,方堪称“慈悲”,才能速得广利众生而早日成佛,成佛的过程中才能少受许多无意义的辛苦与迂回。
  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中也开示到:
  第二件事情是要把瞋恚心断除,发菩提心而归依大乘三宝之后,开始修学佛法了,可是老脾气不改,一天到晚为了小事而生气,看谁不顺眼就发脾气,这样的行为就会断了人家的佛法慧命,而且也让自己的道业受到障碍,所以得要把瞋恚心给断除。瞋恚心的断除非常重要,在经中佛曾经提示过:淫乱众生百千次的过失,都不如对众生发一次大脾气。这就是说瞋恚
  有大过失,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两情相悦而淫乱了众生,那些众生就与你结了欢喜缘,虽然是犯了邪淫罪,但是这些众生未来世看到你,还是会继续喜欢你;假使你未来世中开始学佛了,他们遇见你时就会跟著你学佛,在未来世中总会有好的发展。可是你只要对某些众生大发脾气一次,他们将会永远记住你,未来无量世中只要见到你,就会莫名其妙的讨厌你,他根本不会跟著你的脚步开始学佛。所以在经中佛说过(是哪一部经已经忘了)佛说:“对于菩萨而言,犯瞋恚的过失远比犯邪淫罪更严重!”大意是如此。所以真修菩萨道的人,瞋恚心一定要赶快断,不要心里想著说:“我又不妨碍人家的家庭,我对他们发大脾气又有什么过失?”但是这样会障碍那些众生未来世追随你学佛的因缘。所以佛说发脾气比淫乱人家的眷属还要严重,所以这个瞋恚心得要赶快断。
  平实导师说到:“佛说对于菩萨而言,犯瞋恚的过失远比犯邪淫罪更严重!”例如《菩萨善戒经》卷 1〈序品第 1〉中云:优波离言:“世尊!犯有三种:一者贪,二者瞋,三者痴。菩萨所犯何者为重?何者为轻?”佛言:“优波离!若诸菩萨犯如恒河沙等贪,如是菩萨不名毁戒;若犯一瞋因缘,毁戒是名破戒。何以故?优波离!瞋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若爱众生不名烦恼,瞋舍众生名重烦恼。优波离!是故如来于经中说:贪结难断不名为重,瞋恚易断名之为重。优波离!难断非重,菩萨常有易断重者,乃至梦中尚不为之。优波离!愚痴菩萨,无有方便,怖畏犯爱;菩萨有智,善知方便,怖畏犯瞋,不畏犯爱。”
  另外在《佛说决定毘尼经》 3和《大乘修行菩萨行门诸经要集》4中都有类似的开示,大意都是在说持戒第一的优婆离尊者请问佛陀:“贪欲、瞋恚或愚痴,因这三者而犯戒时哪个罪业比较重?”而世尊回答说,如果菩萨犯了如同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贪,这样的菩萨不算是毁菩萨戒;但菩萨如果因为一念瞋心而犯戒,那就是毁戒,也就是破菩萨戒,是贪瞋痴三者中最严重的。因为瞋心能够舍弃众生,跟众生断坏了关系!但是贪欲则跟众生有亲爱的关系,能够因此而摄受众生。
  所以,虽然生起爱的诸烦恼结,但菩萨对于这样的烦恼不应该生起畏惧,因为爱众生不名为烦恼。但是对于能够断坏跟众生善缘的瞋心烦恼,菩萨对此就应该生起大畏惧之心,因为起瞋心而舍弃众生这是极为严重的烦恼。
  贪欲虽然难以舍离,但是对菩萨来说算是小过失、小犯戒;然而瞋心虽容易断除,可是却名为大犯戒。所以,修学大乘的菩萨可以忍受贪欲这样的烦恼;但不应该忍受令瞋心烦恼起现行,乃至于梦境之中都不应该起瞋的心行。因此,菩萨因为欲贪而犯戒,佛陀说这样的人不名为毁戒,但是因为瞋心而犯戒者,佛陀说这样是违犯重戒,是毁戒、破戒,是大过失,又名大堕落,在佛菩提道的修行上是个大灾难。因此菩萨对于因瞋心而犯戒要生起大恐怖,对于因贪欲而犯戒则不需要太过恐怖畏惧。
  当然佛陀说:“瞋恚之心能舍众生,贪爱之心能护众生。若爱众生不名烦恼,瞋舍众生名重烦恼。”这意思不是叫我们去犯邪淫或贪欲的罪业,因为邪淫也是会堕落三恶道的,贪欲也是会障碍三乘菩提的修行。佛陀的意思主要是告诉我们不要犯瞋,为了说明犯瞋的过失有多么严重,所以用贪爱的过失与瞋恚来对照而说:如果贪爱众生那至少可以跟众生结好缘,所以能够摄受众生。因此,贪爱众生的烦恼和起瞋的烦恼相比,那只算是小事情,虽然贪欲邪淫的罪过也是很严重的,但相对于瞋恚的过失来说,菩萨倒不用太过畏惧。所以,菩萨应该要对众生有亲爱之心,但不应该是在男女邪淫的贪爱上。
  第四目 如何不生气?怜悯心对待众生
  我们该怎么样才能不生气呢?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一辑中开示说:
  第四件事,是要生起怜悯心来对待众生。我有时和别人一起出去办事时,有的人看到众生造恶业时,心里就会生气:“啊!这种人太恶劣了!……”就骂起来了。我说:“你不要生气,你应该怜悯他们。”他说:“我不得不生气,我看了就心里有气啊!”我说:“还是不要生气吧!”他说:“我怎么能不生气?”我说:“可以的!”他说:“有什么道理叫我不生气?”我说:“你心中就只要记住一句话:‘众生本来如是。’众生
推荐阅读